腰部往往是女人最容易堆积脂肪的地方,而且腰部对于我们来说,是人体最重要的连接部位,人的好多活动都需要腰部来支撑。
如果不在年轻的时候做好腰部保健,等到年级渐长,腰部毛病就逐渐开始出现了。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关于腰部的内容!
① 腰是人体的带脉区
所有的经络都是竖着的,只有带脉是横着的,也是身体微循环最薄弱的地方,腰部脂肪过多容易造成淤堵现象,堆积毒素和脂肪,穿衣服没型。
② 腰是督脉和任脉经过的地方
脂肪压迫在带脉上易造成气血循环变差。气不顺:出现头部缺氧状态,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血流受阻:易形成低血压和三高,三高在医学界的死亡率是最高的。
所以做好腰部的血液循环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以下几个方法:
1、加强腰部的运动:最常用的护腰方法就是,将双手搓至发热,放到腰部,促进血液循环。另外,要经常拉双杠和倒走。
2、可以对腰部经常温敷,特别是月经期和寒冬天,用红豆袋温敷可以暖宫缓解痛经,去湿气、驱风寒,促进腰部血液循环消除疲劳。
▶腰肌、韧带损伤性腰疼
腰椎是人体承重骨,并需周围肌肉、韧带、筋膜作支撑。急性创伤、慢性劳损都会引起腰疼。腰肌损伤常见为脊柱两侧的骶棘肌。
韧带损伤多为腰椎棘间韧带,或棘上韧带。局部压疼,叩击疼。脊柱因肌痉挛产生侧弯,活动受限。
▶腰椎间盘脱出症
椎间盘,即两椎骨间的软骨盘(垫),对椎体起缓冲作用。当外伤、慢性劳损及椎骨关节退化后,导致椎间盘脱出或膨出。脱出多发生在4-5腰椎间,或腰5、骶1椎间。
椎间盘脱出可挤压相邻的脊神经,引起腰疼,或伴一侧下肢放射性抽疼。
局部压疼、叩击疼,腰侧弯活动受限。70%~80%的跟腱反射消失,肢抬高试验阳性。CT或核磁共振扫描是确诊、定位椎间盘脱出的重要依据。
▶骨、关节代谢紊性腰疼
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很具代表性。骨质增生可压迫神经引起腰疼。增生可在上下椎骨间形成骨桥,大大限制了椎体的活动引起腰疼。
重度骨质疏松,致骨密度、骨硬度下降。骨质松脆,易并发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柱后突畸形,重力线改变,导致腰疼。
▶非脊源性腰疼
很常见的是泌尿系疾病并发的腰疼,如肾炎、肾下垂、肾结石、重度肾积水、肾肿瘤及慢性前列腺炎。
另外腹腔内病变,如胰腺癌、肝癌、胆结石、胆囊炎等,有时也并发腰疼。
非脊源性腰疼与脊源性腰疼有所不同,两者容易鉴别诊断,但有时也会将非脊源性腰疼误诊为脊源性腰疼。
▶揉:取坐姿,两手五指并拢,分别放在左右后腰椎部,掌心向内,上下缓慢揉搓,至发热为止。
▶滚:两手握拳,放腰部向四周滚动、按摩,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多次进行。头部可配合前倾后仰。
▶推:两手对搓发热之后,重叠放于腰椎正中,由上而下推搓30-50次,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压:两手叉腰,大拇指分别按于腰眼处,用力挤压,并旋转揉按,先顺时针,后逆时针各36圈。
▶捏:两脚前伸而坐,或弯曲膝盖,或正坐姿势均可。两手分别捏拿、提放腰部肌肉15-20次。
▶叩:双手握拳,两拳手心向外,轻叩腰部以不引起疼痛为宜,左右同时进行,各叩30次。
▶抓:双手反叉腰,拇指在前,按压于腰侧不动,其余四指从腰椎两侧处,用指腹向外抓擦皮肤,从腰眼抓到尾部,两手同时进行,各抓36次。
▶抖:两手置腰部,以掌根按腰眼处,手心向内快速上下抖动15-20次。
▶按:取坐位,以左手或右手中指尖按揉人中穴1-2分钟。
▶点:取坐位,以两手中指尖分别点按两腿上的委中穴(膝关节后),点按1-2分钟,直至被按部出现酸、麻、胀的感觉。
▶委中
委中穴位于膝盖里侧中央。
主治病征:坐骨神经痛、小腿疲劳、肚子疼痛、脖子酸痛、腰部疼痛或疲劳、臀部疼痛、膝盖疼痛。该穴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申脉
申脉穴位于足外侧部位,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
主治病症:增进耐性、怕冷症等。
▶金门
金门穴位于足内侧,当内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复溜
复溜穴位于小腿里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主治疾病:肾炎、神经衰弱、精力衰退、记忆力减退、手脚冰冷、手脚浮肿。
▶太溪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病症: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
注:穴,哪个穴痛就多按哪个,按到不痛为止。腰部伤处不要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