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40 篇 –
经常有朋友留言评价我的公众号文章:写得很真诚。每次看到这样的评价,我都很开心。但我同时也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是真诚?真诚是个很常用的词,给常用词下定义,却往往是很难的。这篇文章就试着讲讲我所理解的真诚。
2014年莉莉丝做了一款游戏叫《刀塔传奇》,这款游戏在当年取得了很大成功,是那年流水最高的手机游戏。这款游戏在玩法上有着诸多创新,但有个很大的问题:游戏的人物设计,对暴雪和Valve的IP有很明显的侵权。
在2014年的中国,游戏的版权并不是一个很被重视的问题。很多媒体把《刀塔传奇》评为了当年的“最佳手机游戏”,福布斯还把我评为了中国“30位30岁以下的创业者”(这个榜单当年真的只有30人)。很高的成绩和媒体的好评,让我和团队都很膨胀,也选择性地忽略了侵权的事实。
2015年,一直让我隐隐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暴雪起诉了莉莉丝和关联方,索赔3100万人民币。
相较于游戏一年20多亿的流水,3100万并不高。这是因为我国法律给知识产权侵权规定了赔偿上限,最多也只能索赔这么多。律师给我分析道:如果选择去跟暴雪庭外和解,那和解费用一定是天文数字。如果选择打官司,那官司会打个一两年,还不一定会输。就算输了,也只是损失3000多万而已。同时律师还要求我:绝对不能公开承认侵权,否则会对官司很不利。
简单来说,如果承认侵权,就会面临巨额和解费,同时有点丢脸。如果不承认,可以少赔很多钱,但却是极大的不诚实、不客观,也让所有同事、玩家、合作伙伴都处于困惑之中。
我和团队进行了一段痛苦的思考。最终我们还是决定:拥抱事实、承认错误、承认侵权,飞去美国跟暴雪寻求和解。
之后在向别人介绍公司发展历程的时候,我都不羞于主动提及和承认这个曾经犯过的错误。但我一开始没想到的是,大部分听了这个故事的人,并不会鄙视公司,反而会对公司多了几份信任。
回顾公司几年的发展历程,我一直觉得这是做的最对的决定之一。这段经历也让我形成了习惯:不管事实有多糟糕、多难接受,都要疯狂地去拥抱和面对。
有一阵子,我对一个重要岗位的同事的表现很不满意。于是我前后思量了好久,把他叫到会议室谈话。为了不打击他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我先表扬了一番,指出了他的优点,并在谈话的最后,提了我认为他应该改进的地方。
然后我发现:根本没用!同事一点没改,反而自我感觉更良好了。
后来我才明白了:先讲一堆优点,最后再讲缺点,讲的还很温柔,搞得他根本没明白我想干嘛!而我之所以选择这种表达方式,是因为我怕他不开心,我想迎合他。而之所以我想迎合他,是因为我想让自己更舒服一点,不用面对尴尬和难堪的场面。
于是我开始努力让自己“不迎合”,不去故意讨好别人。
过去有朋友找我推荐人、推荐项目,我即使判断不靠谱,也会说“我们内部研究一下”。实际上根本再也没研究。现在如果我觉得不行,我就直接说不行,并且尽量给出理由。虽然这样做很累,但却省去了别人无谓等待的时间,让他可以把精力花在别处。
当然,真想做到对所有人都不迎合,是很难的。谁还没几个必须要迎合、取悦的人呢?
我有个几个朋友是国内A股上市公司的老板。这个位置看似光鲜,但因为每季度都要发财报,所以他们的压力很大。A股的审美,就是必须要有利润,而且利润要连续增长,否则就是“很难看”。作为A股的老板,他们要做的就是尽量迎合A股投资者们(可能是大爷大妈们),让每季的利润都增长。至于利润是怎么来的,是经营所得还是公司炒股票赚的,投资者们似乎不怎么care。
心态开放就是欢迎所有意见,特别是批评意见,并且随时做好准备接受意见。这其实是很反人性的。
我的好朋友薛兆丰教授之前在北大教经济学。我有一次问他:“你在面试研究生的时候,怎么判断是否录取他?” 他讲了一个方法:问一个比较难、且答案反常识的问题。学过经济学的同学可能知道,经济学里有很多这样的问题。
最后录取的关键不在回答,而在面试时双方讨论的过程。有些学生在听到正确答案之后,跟教授讨论一番,欣然接受,或者表示自己会回去想想。但大部分的学生,第一反应是为自己的答案解释或辩解。有些甚至跟教授争得面红耳赤,面试结束后还要在校门口拦着教授继续辩论。而这些很难接受别人观点、把观点当成自己的一部分的人,往往是最先被淘汰的。
我们公司内部有一个论坛,同事们可以在里面发表各种对公司的意见,还可以匿名发帖。因为可以匿名,所以有些意见非常尖锐,甚至是情绪发泄。这引起了有些人的不满,要求关闭匿名功能。但我却坚持可以继续匿名发言——如果觉得别人说得不对,那就不听就是了,但一定要保留所有人肆无忌惮地批评的权力。
有一阵子,媒体上突然多了一些我们公司的负面新闻,同事问我怎么处理。我说:只需要纠正事实错误就好。至于别人怎么评价我们,那是他们的事。如果他们说的有道理,我们就听,如果没道理,那就当没看见。
有一次,一个同事因为表现不达预期离职了。他走的时候对我说:“我最不爽的事情是,你们一直对我不满意,却没有告诉我。”
这件事情给我很大震撼。为了避免冲突,我常常把意见藏在心里。这件事之后,我学会了:有对别人有用的信息的时候,一定要说出来。
比如我以前很少表扬同事。因为我看过李开复曾经说:“小事情不要表扬,大事情才表扬,而且每次表扬都要有仪式感,这样领导说话才会有力。” 后来我才发现这样根本不对,因为每个人都需要即时反馈。好的就说好,不好就说不好——时间久了,这些评价就形成了一套质量标准,对别人是极有用的。
当然,最好的信息载体,永远是讲故事,尤其是讲自己的故事。自从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发现我的公众号很快就要没东西可写了。不过有一个好消息是,只要再写12篇,我就写满一年,完成当初自己定下的目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