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35 篇 –
1
最近我很喜欢的英雄联盟战队RNG输掉了比赛。这支游戏战队在最近一年的大赛里几乎包揽了所有冠军,只可惜没有赢下这次在韩国举办的年度世界赛,让人颇感惋惜。
好的竞技项目从来都充满了偶然性。那些在开始之前就毫无悬念的竞技项目,比如乒乓球,往往一点也不好看。比赛有输赢,本是常事。但是RNG粉丝们可不这么想。愤怒的粉丝把RNG骂上了微博热搜,甚至有人出钱雇人去战队休息室门口破口大骂。
我见过不少情侣。喜欢的时候,怎么都是好。懒是随性、笨是可爱、贪婪是有理想、优柔寡断是善良、不讲礼貌是性格直爽。但分手之后,不仅优点统统不见了,对方连呼吸都是错的。
新一期的《奇葩说》,有些辩题颇有意思,比如《结婚前要不要在TA的房本上写我的名字?》,还有《恋爱中有其他追求者,要不要告诉另一半?》
看这个节目,最令我震惊的是观众投票环节。根据选手的发言,观众投票会实时变化。从变化中,我看出几个规律:
1 永远不要讲逻辑。试图在发言过程中讲逻辑的人一定输。
2 讲故事会得分。哪怕故事跟辩题没关系,只要故事讲得好,也会得分。
3 讲自己的故事,哪怕显然是编的,也会大大得分。
最近在得到APP万维钢老师的专栏里看到一个惊人的实验。
我们知道左脑控制右眼,右脑控制左眼。有些病人在治病时,左脑和右脑需要切割开,这就给科学研究大脑提供了机会。
如果让病人的左眼看一个字条,上面写着“请出去走一下”,病人会照做。这个时候只有右脑知道指令,而左脑不知道。而左脑同时又是负责语言的区域。如果这时候问左脑,你为什么要出去?你猜左脑会怎么回答?
左脑不会说不知道,左脑也不会改变主意。左脑会现编一个答案,比如说:“我要去拿一罐可乐”。而且左脑对自己编的这个答案,深信不疑。
过去我们以为,理性和感性是大脑里两个平等的模块,比如诺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的“系统1”,“系统2”理论。但这个实验仿佛支持另一种观点:理性,其实只是感性的工具。感性是老大,负责决策,而理性是小弟,负责解释。
仔细反思自己的决策过程,发现很多决策竟然真的是这么做出来的。
比如面试。大部分的面试者,我都会根据他的长相、气质、谈吐,在2分钟内做出一个初步判断。接下来的时间,我会努力寻找各种证据,来验证或推翻我的判断。
但是,推翻判断的情况,其实少之又少。只要一个人我初步判断想要,我就会想办法找他身上的亮点。但是如果不想要,就会找缺点。而不管是亮点还是缺点,只要想找,一定会有。所以面试的决策,真的可以说是非常感性了。
有个朋友想要创业,做娃娃机,问我有什么建议。我说,先把帐算清楚。一个月房租多少、工资多少、社保多少、机器成本多少,抓一个娃娃多少毛利、抓多少个娃娃能做到收支平衡。朋友听完,说他要回去想想,但我从他表情中发现,他非常失望。
后来我才醒悟过来,他根本不想听什么建议,因为决定早已经做了。他只是想让我鼓励鼓励他,或者夸他牛逼。
我也经常有同事想去创业。有些想法一听就极不靠谱,但我也会鼓励他们去——因为我知道,拦着也没用,他们还是会去。不如鼓励一下,他们还会觉得我是个好老板。
说服别人是极难的。但是最近几年,我也认识了一些商务、谈判的顶尖高手。他们的方法是类似的:就是给别人讲故事,讲自己的故事。
这些故事的标准,往往只有一个:越感人越好。只要听故事的人在感情上有了倾向,那自然会想出办法、想出理由来施予帮助。
但是,即使明白了这个道理,这种方法我也不推荐经常使用——毕竟,这种方法有点在“利用”人性。
我有几个朋友,在滴滴事件之后,就不再用滴滴。但如果比较一下滴滴的事故死亡率和出租车的死亡率,就会发现滴滴比传统出租车安全多了。
能够通过抽象的数字、逻辑、想象,而不只是故事,就能改变自己的想法、甚至付诸行动,这是一种稀缺的能力。我称之为“讲道理”的能力。要获得这种能力,往往需要长期的训练。
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有这样一群“讲道理”的朋友。幸运的是,最近通过写公众号,我还收获了一批“讲道理”的读者。
有这样一群朋友和读者,真乃人生一大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