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医美行业迅速火爆,利润奇高,投机者大量涌入。唯利是图的黑心商人以逐利为本,再加上整形手术仍存在私密性需求,难监管,越来越多的逐利者涌入,整个行业的水变得越来越浑。
2018年伊始,关于医疗美容发生事故的报道突然多了起来。
据主流媒体报道,仅仅1月份国内就发生了三起严重医美事故。
据央视报道,2018年1月23日,一名大陆马姓女子在台湾知名医疗美容诊所进行抽脂手术时,突然失去呼吸心跳,猝死在手术台。
据江苏电视台报道,2018年1月15日,张女士注射名叫“粉毒”的瘦脸针,脸没瘦反而脓肿、疼痛,甚至局部脂肪异化坏死。
据北京时间报道,2018年1月6日,23岁的刘悦(化名)在北京某医疗美容医院打了一针玻尿酸后,因填充物渗入血液循环造成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瞬间右眼失明。
2019年,中国医美市场预计突破万亿元,成为居房地产、汽车、旅游之后的第四大服务行业。
然而,目前在医美事故频发背后,存在着大量医疗美容乱象。
《2017中国医美行业黑皮书》统计显示,在众多的医美机构中,藏匿着数量众多的、无资质认可的非法医美机构。中国黑诊所数量已超60000家,是正规诊所的6倍。
非法医美已成医美行业发展最大阻碍。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解读一下关于非法医美的热词——黑微整。
黑微整
医美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狂奔。
据调查,2017年中国医美行业增速达到40%,远超全球7%的速度。
但由于医生资源有限,培养速度跟不上需求,加上医美牌照审核严格、药品器材昂贵等因素,衍生出了“黑微整”,这个市场里的“黑机构”、“黑医”、“黑药”泛滥。
其中,以注射美容为主的微整形由于监管困难,更成为黑中之黑。
黑微整市场现状
1、复购率高,假药更为猖獗
随着颜值经济热度发酵,微调逐渐成为刚需,这也导致中国医美市场的复购率较高。
另外,肉毒素、玻尿酸等微整形项目因为维持时间有限,一般在半年之后,有不少消费者由于不能接受“丑”回去的自己,会形成周期性的刚需。
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搜索的99份涉及“整形”及“假药”的刑事裁判文书中有96份均为生产或销售假药案。这些判决书中提及的假药至少有83种,销售范围遍及全国,且绝大多数都为微整形注射针剂。
2、黑微整占据庞大市场份额
3、正规医美机构比想象的更少
尽管医疗美容机构近几年呈现爆发式的增长,但实际上,符合卫生部《医疗美容机构基本标准》要求的医院仍然占少数,而认证合规的美容外科医生数量更是缺口巨大。
据统计,目前全国在卫生部门注册的医疗美容机构有 10000 余家,经过逐级正规训练、达到卫生部要求的整形外科医生只有 2000多人。
而仅东莞一地的美容院数量就超过6000家,其中95%在公然打医美广告,做微整形。
此外,还有无数微整工作室、私人小作坊。在这些黑微整机构中,培训5天上岗、鸡腿上练习几次就敢给人打玻尿酸,朋友圈里的假药、水货、山寨设备等这些黑整形现状比比皆是,泛滥成灾,项目的价格也是混乱无比。
按照现行法规,整形医生需要持有国家卫计委颁发的《医师资格证》和《执业医师证》。
国家对执业医师资质有着非常严苛的考核和监督体系,一旦出现不合规行医,持证人将被终身禁止行医。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民营医美机构分会常务副会长田永成曾对媒体表示,合格的整容医师必须要取得执业医师证明,考取下来平均需要十年的时间,其中要经过正规大学的系统学习和多年的实习;考取执业医师证明后,还要经过至少两年的积累才能够独立操作美容项目。
医美行业急需“大数据”参与监管
传统医疗平台并不专业聚焦于医美,整形医院管理系统则不能覆盖所有的医美机构。
近年来,不少互联网医美平台崛起,因其沉淀了大量用户交易数据及真实评价,成为输出中国医美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
为整顿医美市场,国家卫计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严厉打击非法医疗美容专项行动方案》。
内容从加强广告监管,加强生活美容机构监管,查处违规开展微整形等医疗美容培训行为到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全都在列。
但这是个畸形了20多年的行业,要改变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随着行业数据的不断积累,医生安全信用分级越完善,求美者的评判依据更加精准。
加大监管力度和完善评价体系终归是外部手段,从根源上杜绝黑诊所,就需要消灭需求。
这个行业的有识之士们正在站出来,他们正在通过互联网医美平台、视频科普节目、问答社区等与求美者沟通,承担起很大一部分市场教育工作。
“想做医疗美容一定要认准以下条件”
▼
1、合格的医疗美容机构必须取得医疗卫生执业机构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具备先进安全的医疗设备和材料。
2、医疗美容机构的主诊医师必须具有专业资质,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和《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