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的路上,化妆品企业不独行。就在“大批化妆品未准入境”的消息出炉后不久,化妆品监管“风口”前移的新政已经袭来。
1月5日,国家食药监总局组织开展了化妆品风险监测工作,制定了《化妆品风险监测工作规程》。
此举意味着,国家在化妆品监管层面再推进一步,“法网”再度收紧,不合格化妆品的生产、流通将受到严格管控,化妆品行业环境会进一步肃清。
这对消费者、良心经营的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
6类化妆品重点监测
通知介绍,总局药化监管司统筹此次全国化妆品风险监测工作,依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化妆品风险监测秘书处首先成立,负责化妆品风险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
其次,总局药化监管司成立化妆品风险监测工作组。成员单位负责收集和监测等相关工作,并可对秘书处提出改进和加强抽检等建议。
在同时颁布的规程中,有6大类产品将被重点监测:
1、 可能含有潜在危害因素的产品;
2、 流通范围广、消费量大的产品;
3、 引起化妆品安全事故或受到消费者关注的产品;
4、 涉嫌虚假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的产品;
5、 根据不良反应监测结果显示具有潜在风险的产品;
6、 技术上无法避免,导致风险物质作为杂质带入的产品。
而基于上述六大类化妆品的监测总结报告,则将直接报送国家食药监总局。
日化行业资深专家冯建军对此认为,上述规程的出台,有助于更好地监管。
值得注意的是,规程中提及“采样地点根据样品采集的实际情况确定,一般为化妆品经营场所”,表示此次风险监测的地点暂时没有扩及到生产企业。
某业内人士在了解此规程后,直呼“监管力度确实在加大”,因为“此6点几乎涵盖市面上所有产品”。
第1点中,“可能含有潜在危害因素的产品”,则涵盖了美发、美甲等非直接接触皮肤的,有一定刺激性的产品。同时,它和第6点有一定重合,以霸王早前传出的“二恶烷谣言”为例,绝大多数化妆品在成品过程中,因为技术原因,多少会有一定量的风险物质留存,但只要不超过国家标准,就是安全可行的,更有人担心:无形中,又有一大排产品要躺枪。不过如此严格,也有利于避免有害物质的添加。
第2点则将市面上销量较好的大日化、排名靠前的护肤品一网打尽。第3点,则是重点关注已经上过食药监黑名单的产品。对于第4点,夸大宣传在现实操作层面不好界定。但是,非正规厂商出产的产品更容易触雷。第5点,则比较好理解,即可能会引起消费者过敏等具有潜在风险的产品。
多方整治,生产企业“留样”或成常态
事实上,由于法规和标准滞后,且多头管理,近年来化妆品质量问题频发。据国家质检总局网站1月9日曝光35批次不合格染发类化妆品,江苏、湖北、黑龙江、山东、广东等地,也均有质监抽查不合格信息上榜。
化妆品安全问题频发,有法规落后的历史背景,但存在不一定合理,在国家层面的推动下,这一现象或将逐渐改善。
2017年初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要提高化妆品标准,将其重要性与食品、医药并列。释放出化妆品行业法规要跟上行业发展速度的信号。
“相比食品和药品,化妆品法规建设一直滞后,欧盟和美国都有相关标准,但国内的标准也相对滞后。另外,管理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理顺。目前对化妆品的监管处于多头管理状态,除了技术监督部门,卫生药监部门、消协和工商都在管。”冯建军进一步说。
据其预计,随着规程等一系列监管新举措的落地执行,未来化妆品生产企业留样,以备用做出厂前和出厂后的比对,或成为常态。
广东将强化质量负责人制度
在化妆品大省广东,面对“未经注册备案、非法添加行为、擅自更改配方、擅自宣称功能”等行为,广东省食药监局已经在开展“四打一规”专项整治,严抓质量,欲变化妆品“大省”为“强省”。
在去年12月23日,广东省化妆品质量提升动员大会上,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监管处处长郭昌茂就已透露,在2017年,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广东已经实施了全省化妆品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顿,完成了200余家高风险化妆品生产经营企业的飞行检查,对其中110余家发出责令整改,对39家化妆品生产经营企业予以立案查处。
郭昌茂透露,上述检查发现,部分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未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落实主体责任,为此,广东接下来将全面落实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并强化化妆品质量负责人制度。
1月11日,在由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业商会,广东省美容美发化妆品行业协会主办的 “新消费时代下的产业升级”——2018中国化妆品高峰论坛上,郭昌茂又针对风险提出了相关建议:“只要落实一个企业的主体责任,保证产品合法、合格、可追溯。虽然是七个字,但要是做到了,那就是整个化妆品产业的一大进步。”
(本文综合整理自南方都市报、化妆品财经在线报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