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焦虑的本质:是心眼小、眼界窄

重要的事情说在前面,成事不二堂双十一宠粉福利来袭!

为感谢新老粉丝支持《冯唐讲〈资治通鉴〉》买 1 年送 1 年,再赠《冯唐:破万卷》两年听书特权,错过等一年!

优惠数量非常少!

赶紧点击头像进入直播间下单!


废话不多说,咱们先进入今天的正文。说说我们为什么要读《资治通鉴》。


“大尺度”

读物


第一,《资治通鉴》它是一个大尺度——大尺度时间轴上记录的人类的活动、人类的大事,因为它的尺度大,就像如果各位学统计学就知道,如果尺度大,它涵盖的事例多,它就更容易出现统计规律,更容易出现所谓的规律;有些规律如果样本量少,你显示不出来的。


比如说“我今天喝了什么、吃了什么,然后明天就怎么着了”,这事有可能跟我有关系,有可能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


但是如果有一万个人说“今天吃的啥、喝的啥,明天我出门就咋样”,这一万个人说的都是一样的,那你想吓死我,那我今天吃了啥、喝了啥,明天我可能也那样。


这就是所谓的大样本产生的说服力,这个理论有统计学在后面的。



司马光

的杰作


第二,《资治通鉴》是一个认真做的东西,精工细作,特别是中华书局的这个版本,它至少经历了四道精工细作的流程。



第一道是司马光这个人,咱不管司马光砸缸是不是真的啊,但是司马光,他作为一个顶级的官员,在那个时候顶级官员愿意花这么长的时间来做这个事,这几乎是中国古往今来非常少见的例子。


你想,如果你是顶级官员,你争名逐利,去干那些勾心斗角的事,就足够消耗你很长很长的生命,你何必还编一本书呢,何必还编一套书呢,非常不容易。



还有一层,《资治通鉴》不是司马光一个人写的,不是他一个人编的,而是把1362年的历史,分给几个当时的一时好手、一时之选来执笔写的。


还有一层,这个人叫胡三省,他是一个元代的人。


那个时候能写300万字的人,其实能干好多其他的事,但他就是没干,然后拿着《资治通鉴》,“咣咣”又写了300万字的注释。


还有第四组人,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年,以顾颉刚为首的,受过原来旧学和西学训练的、很好的历史学家这么一组人,在各种版本中挑了最好的一个版本,又认真地标点了一遍《资治通鉴》,最后中华书局就出了这么一套。



冯唐讲《资治通鉴》

好在哪?


好多人说我天天都焦虑,什么都做不下去,那是没有理清焦虑的本质和来源。


很多时候,人不是对于眼前的事情焦虑,而是对未知的事情,对那些没发生的事情感到焦虑,你担心依靠自己有限的经验无法去应对无限的未知。


我告诉你一个缓解焦虑的办法,感受时间带给你的力量。


你可以“不屠龙”,但是不能不“磨剑”,这个剑可以是《资治通鉴》,就在这日复一日磨的过程中,能帮助你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内核稳定,避免盲目焦虑。这个就是时间带给我们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