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 | 《年会不能停!》剧照
1
当时公司小,大家都很随意,也没什么上下级观念。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公司逐渐走上正轨,人也多了一些,公司有大几十号人了,也招聘了若干管理人员。可是我发现,我那几个朋友,觉得自己是老板的朋友、公司的元老,时常不配合公司的管理。
我夹在这些管理者与朋友之前,挺为难的。按照规矩把他们开了吧,不地道,不够义气。偏袒他们吧,公司的很多规章制度就形同虚设。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办?
冯叔:很多创业公司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碰到这样的事。
有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是:把利益和做事分开。创业早期就在的人,你把他们的利益固定下来,然后把增量的利益和做事给新来的人。
也就是把存量的利益确定了,给这些老人分好。这样的话,老人前几年的工作,利益上得到了确认,他就会放心。然后调整他的工作岗位,他的接受度就比较高,甚至不做事,离开公司都可以。
历史上有个事件,叫「杯酒释兵权」。这也是一样的,如果老人不愿意跟着公司前进的步伐前进,那就给他存量利益。
然后让做事的人去获得未来的增量利益。对新来的人而言,获得存量利益的机会当然就比较少,但在未来的增量上,新来的人可以得到更多,这样也能达到激励的作用。
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利益的分配来化解这种新老的矛盾。
至于他们心气儿上的不平衡,你自己得想明白这个事,然后稳定立场,不能左右摇摆。如果你一会这样一会那样,创业根本不可能成功。作为一个创业者、决策者,你必须去做决定,去想办法解决问题,不能拖。
当然,在把利益分配好之后,一切都要按照公司的规矩、规则来办。这样的话,基本上就可以了。
2
冯叔:一般来说,创业者中,这三类人往往都做得不错。
第一种是极端喜欢一件事,而外部条件有所欠缺,于是自己去做。比如琉璃工房的杨惠姗,她本来是一名演员,她先生是导演。可是她就是喜欢琉璃,甚至别人做的都没她做的好,于是她就干脆自己做。类似的创业者很多,有人喜欢写软件,有人喜欢炒菜,等等,因为爱好,然后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第二种是因为有一个使命和愿景,为了实现这个使命与愿景,然后去创业的。就像是宗教情怀一样,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创始人都是为了普度众生,改变人类命运,于是自己去受苦,去探索,最终改变了很多人。
很多创业者也有自己的使命感,比如马斯克,非要把人弄到火星上去,让我们人类去火星变得不困难,这是他的使命。马云说,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是他创业之初就有的使命感。
当然,相比马斯克与马云的这种宏大使命感,也会有一些小使命,比如我认识一个医药公司的老板,他就是想攻克一种疾病,想让治疗这种疾病变得容易且便宜,然后去创业的。
那么,什么叫使命?使命就是做这件事的发心和理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有了发心之后,它就会推动着自己去为之行动。要想「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那就得去专门做一个商业模式,来改变商业的基础设施。要攻克一种疾病,就得不停地研究药物。
第三类创业者,是把创业当成技术活。也就是所谓的创业「老司机」,他们很可能长期在大公司里做管理或者做投资,收入很好,也看过了很多的创业,生活没什么太大压力,然后拿点钱出来做一个事情。
我认识一家牛排店的老板,他曾经在国外待了很多年,很喜欢吃牛排,回到北京以后,就开了家牛排店。当然,他自己还有别的工作,收入也很高。他很懂得怎么去架构团队,怎么找到好的大厨,怎么去找到合适的店面,怎么去装修,等等,他是熟手。对他来说,创业是个手艺活。
一般来说,创业难的是找钱,找合伙人,找到好的商业模式。这些都齐备了,创业才能比较好地走上轨道。对「老司机」而言,这些都相对容易一些。因为把创业当做手艺活,他们就不害怕创业,而且多数时候都能做得好。
我有一个朋友,早年间也是做房地产。然后有一阵他就不做生意了。后来因为一些原因,他又出来创业,拿上亿的资金收购了一家企业,一两年以后,又卖掉,赚一个多亿,然后又歇着了。最近这几年,他又开始创业。
我认识不少这样的连续创业者,有一些每一个生意都做得很不错,就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这中间的很多规律。
当然,不管是这三类里的哪一类,其实都是少数人。也就是说,可能大部分人都不适合创业。创业首先是在做一个人生的冒险,要承担很多责任和风险。而多数人其实更适合安稳的工作,按照自己的能力、兴趣、居住地,去做一份自己胜任的工作,等挣到一定的钱了,再做点投资,这样也挺好。但这和完全意义上的创业,是很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