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再生医美,丸美押中宝了

作者 | 周至

来源 | 美业新纬度

(ID:meiyexinweidu)

转载请联系授权

生物科技的竞赛正在升温,且玩家都是专业的生物科技公司。对于重营销的美妆企业来说,投入重、风险高的自主研发是能力短板。丸美选择了自己最擅长的手段:投资。


“弹弹弹,弹走鱼尾纹。”是中国美妆史上的经典广告语,至少在传播和心智打造方面,将丸美品牌与除皱功效进行了深度绑定,并助力丸美在2019年成为了“中国眼妆第一股”。


但如今的市场环境已然翻天覆地,虽然丸美生物的眼部护理产品依旧热销,但美妆品牌不断向产业链上游渗透,行业竞争出现了明显的升维趋势。


自2024年以来,欧莱雅与医美机构颜术达成合作;

珀莱雅研发出了独家成分XVII型重组胶原蛋白,推出源力精华3.0,解决医美项目全链路护理问题;

韩束也成立基金,积极展开皮肤衰老、医美术后研究等项目;

国产功效护肤品牌“至本”开设澄穆医疗美容诊所,正式在医美市场完成布局……


图源:微博


单靠拳头产品已经无法守住自己的地盘,善于做投资的丸美再次出手,成为了再生医学生物材料研发公司圣至润合的第二大股东;其投资的摩漾生物刚刚拿到了国内首张适用于面部软组织注射填充的羟基磷酸钙微球合规证书。


在更高维度的竞争中,丸美生物如何续写第二曲线?



主品牌的独角戏



在眼妆产品爆火后,丸美开始按照“由眼到面”的思路布局产品,推出了功能性护肤品牌“春纪”和新锐彩妆品牌“恋火”,构建起多元化的品牌矩阵。


随着抗衰需求的日益旺盛,美妆品牌都在积极研发抗衰产品。


作为竞争对手,欧莱雅、雅诗兰黛、资生堂等国际品牌凭借技术先发优势,早已布局抗衰老赛道,并掌握了玻色因、胜肽、A醇“抗衰三巨头”的成分优势。


而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让重组胶原蛋白成为了中国品牌打破技术垄断,对抗国际品牌的关键技术。


图源:微博


2021年,丸美发布了自研的重组胶原蛋白原料,并基于这一成分陆续推出了丸美胶原小金针、小红笔眼霜等产品。


2024年上半年,丸美小红笔眼霜单品GMV破1.5亿,并于8月启动第三次升级;小金针次抛精华2.0新品上市2个月,GMV就破亿。


在将研发资源倾向主品牌后,以眼部护理为主的“丸美”品牌在整个公司一枝独秀。


从2018到2023年,丸美品牌收入分别为14.05亿元、16.59亿元、15.15亿元、15.94亿元、13.98亿元、15.6亿元,在公司总营收的占比分别为89.25%、92.17%、95.06%、92.36%、80.81%、70.14%。


虽然近些年来恋火品牌的营收实现翻倍增长(2023年,恋火品牌的营收占比已经达到了28.92%),但彩妆品牌的天花板并不高,丸美生物需要寻找公司的第二曲线。




研发占比3%,如何立足再生时代?



在过去数十年里,丸美生物靠自研吃到了胶原蛋白的红利,但是再生医美全面爆发以来,新的生物材料快速出现,开始考验丸美等美妆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


2024年前三季度,丸美生物的营收同比增长27.07%,达到19.52亿元,而研发费用为5443.7万元。虽然同比增长了23.1%,但这一数据仅占营收的2.79%。


丸美生物董事长孙怀庆曾表示,广告宣传是快消品的刚性成本,研发在营收中的占比达到2%已算是行业高水平了。


但是在重成分、重科技的美容时代,这样的研发投入显然太低了。


作为同一赛道的竞争对手,华熙生物2024年第三财季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0.58%;布局“械妆联合”的贝泰妮,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97%。



丸美生物并非不想把钱花在研发上,就目前看来,销售环节同样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据了解,丸美生物的线上渠道的营收占比超过80%,而随着流量费用水涨船高,丸美生物不得不把一半以上的营收用在销售环节上。2024年前三季度,丸美生物的销售费用为10.7亿元,占营收的比重为54.87%,是研发费用的20倍。


而多肽和重组胶原蛋白的产品竞争越发激烈,导致丸美短时间内无法把更多资金转移到研发层面。



投资再生材料,续写第二曲线



要是论逐潮流而动,美业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行业。


玻尿酸从疯狂造富到逐渐熄火,仅仅用了3年时间。玻尿酸之后,肉毒素、光电医美、重组胶原蛋白不断走向前台,再加上正在快速成熟的羟基磷灰石等再生材料技术,美容和美妆行业都意识到,真正的竞争壁垒是掌握最新的技术与成分。


图片


SynBioTank发布的市场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基于合成生物的医美产品市场规模为16.47亿美元,到2031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医美市场规模预计为57.4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6.9%。


面对如此巨大的增量市场,丸美自然不甘心错过,然而生物科技的竞赛愈发激烈,且玩家都是专业的生物科技公司。对于重营销的美妆企业来说,入重、风险高的自主研发是能力短板。


丸美拿出了自己最擅长的手段:投资。


2024年底,广东丸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将证券简称由“丸美股份”变更为“丸美生物”,标志着公司的主营业务向生物护肤领域聚焦,并将“生物技术”作为其核心定位。


紧接着,丸美生物对圣至润合(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追加投资,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合计持有圣至润合21.53%的股份,成为该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图片

圣至润合的技术成果:脱细胞基质注射Ⅲ类医疗器械填充剂


圣至润合成立于2021年,专注于再生医学生物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在医美、干细胞和免疫细胞应用领域取得了多项成果。该公司“基于脱细胞基质的组织填充材料的研发与转化”研究项目于2024年荣获第二届整形外科创新转化大赛“一等奖”,其国内首款注射用ECM生物凝胶产品已进入Ⅲ类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阶段。


了对圣至润合的战略投资,丸美生物还瞄准了羟基磷灰石赛道。丸美生物通过旗下基金青岛茂达持有摩漾生物9.62%的股份。


近日,摩漾生物自主研发的注射用羟基磷酸钙微球面部填充剂(商品名:Aphranel®优法兰)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国内首张适用于面部软组织注射填充的羟基磷酸钙微球合规证书。



计划出炉,全速出击



实际上,投资一直是丸美生物布局产业链的重要手段。


2019年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后,丸美生物便多次设立产业基金,积极涉足美妆产业链上下游。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2022年间,丸美生物设立了5支投资基金,累计投资9个美妆品牌或企业。被投企业中,美妆代工芭薇股份成功登陆北交所;护肤品牌谷雨在2024年的营收同比增长超过40%,达到40亿元;婴童洗护品牌戴可思的增长同样迅猛,2023年全年营收高达12~15亿元;口腔护理品牌参半2024年的营收突破了20亿元……



对于一家美妆集团或者美妆科技公司而言,通过资本手段撬动技术升级已经是经过验证的模式。


欧莱雅旗下风险投资公司BOLD,自2018年成立以来就一直对美容初创公司进行少数股权投资,生物技术和绿色科学是重点投资方向。据统计,近两年来欧莱雅已经通过投资、收购等形式,与9家合成生物相关企业达成合作。


行业竞争加剧,用投资抓住时间窗口无疑是丸美生物能做出的最佳选择。


完成投资布局、更改企业名称后,丸美生物还发布了一系列产品规划:2026年推出包括医美重组胶原蛋白水光针在内的三类医疗器械,在2028年拿到基于严肃医疗方面人工角膜和骨骼的技术突破……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求美者对医美效果的长期追求,美妆企业纷纷通过技术创新、渠道扩展和医研共创深耕赛道再生材料。


对于消费者来说,更丰富的产品线能更好地满足需求,而美妆品牌们则拉开了新的竞争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