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由编者整理汇总自网络公开资料。 责编 | 柒 排版 | 二月 第 8865 篇深度好文:7058 字 | 14 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笔记君说: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有人白手起家缔造商业帝国,有人却在创业浪潮中折戟沉沙;
在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里,有人能在困境中逆袭,有人却被挫折轻易打倒。
这背后的关键力量是什么?
是智商、情商,还是家境?都不是!答案是——心力。
这种力量能够支撑你去做更多的事,迎接更多挑战。特别是遇到困难,痛苦、压力的时候,心力不强,很难坚持下去。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如何修炼心力。
一、拼到最后,都是心力
1.心力是创业者最核心的竞争力
所谓心学,就是内心之学、人心之学。一个人创业,能做到何种程度靠的是什么?在做了10年投资、见过上千位创业者之后,我的想法是靠心力。
创业即格物,只在心上做。对创业者来说,你必须拥有足够高水平的认知力,才能保证底层思维系统不出漏洞。
与此同时,你还必须确保自己的心力足够强大,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系统持续地高速运行。最终,认知力决定了你能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心力决定了你能否进入那个世界。
企业的发展路径不是连续性曲线,而是非连续性的跳跃型曲线。很多项目在起步之初不具备任何优势,最后反而做得很好,创业者依靠强大的心力,硬生生地将原本只有5%的创业成功率,最终变成90%。
有一群年轻的工科生,他们的英文水平并不高,到二三十岁都还没有走出国门,但他们发现中国的互联网创业市场竞争极为激烈,而海外的互联网市场水多鱼肥,充满希望。
于是,他们鼓起勇气,操着半生不熟的英语进军海外市场。陌生的市场环境、巨大的语言障碍,他们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没有一个人知难而退。
通过三四年的努力,他们在全球拥有了数亿名用户,每天不断地向外传递来自中国的善意和美好。2015年,这家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敲钟上市,它的名字是猎豹移动。
很多人说,创业者的信心来自个人具备的条件及外界的认可。
但其实,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齐全永远只是理想状态,99%的创业者在创业之初都极为艰难。没有信心怎么办?创业者必须有决心,有强烈的愿望想要成功,想要解决某个行业内的问题,想要为这个社会做点事情……
梦想和“野心”是一个人最核心的竞争力。一个心怀梦想的人,会极其自律、昼度夜思、殚精竭虑、不知疲倦,因为他不是想赢,而是必须赢。
一家企业的价值,90%以上在团队身上,而一个团队的价值,80%以上在创始人身上。
创始人是企业的灵魂,商业模式、用户数据、财务数据等都可以被计算得出,唯一不能被计算的,就是创始人的内心。
2.心力强,就不会慌
① 静气
强大的心力除了表现为明知现实残酷依然勇往直前、为了梦想殚精竭虑,还有一个明显的表现是“静气”,即遇到大事不慌乱,随时能够排除“噪声”带来的干扰。
在棋牌类比赛或竞技体育中,业余选手只要错失一个赛点,接下来基本上没有翻盘的可能。专业选手则是失误一盘,马上就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专注于比赛,保证拿下下一个赛点。
这其实体现的正是心力强弱的差别。特别是在极度考验心理承受能力的情况下,专业与非专业,高手和小白,高下立判。
创业为什么难?创业的难就在于,它的整个过程就像一个多米诺骨牌,哪怕你做对了100件事,但一个决策错了,就会影响下一步的发展。倾尽洪荒之力打造的梦想、上千人的公司、几万人的生计,随时可能因为一个错误的决定而前功尽弃。
情况是极端的,压力是巨大的。在这种重压之下,人就很容易受到情绪和外界的影响,产生各种各样的杂念。
但对创业者来说,负面情绪和杂念永远都是绊脚石,一旦你带着它们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你就很容易掉进认知陷阱里。这就更加考验创业者的心力水平。
② 如何面对焦虑?
焦虑是在创业者身上最常见的一种情绪状态,夸张一点讲,很多人都很焦虑。那些真正活得无忧无虑的人,要么是小孩,要么是拥有佛系心态的人,这样的人通常也不会创业。
所以,创业者感到焦虑很正常,化解焦虑、正确对待焦虑很重要。怎么办?
专注地做事。
慢慢地,你会发现,人一旦开始行动,困惑就会变少,焦虑就会缓解。
心力即人生,心力越强大,人生越从容。专注正是认知到位、心力强大的表现之一。
专注的人不关注外界有什么质疑的声音,也不在意竞争对手在做什么,他们的心中没有任何杂念,只是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1.正心
所谓的“心之力”,实际上就是找到内心最信仰的东西。
儒家称之为“正心”,正心可有两解:
一解,是给心正确的位置,在探讨“心力”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心是信仰的根源,命运的真正驱动者,正是我们的心。
二解,是给心正确的目标,即回归生命最本初的状态。生命有一个天然的目的,就是爱。
我们在命运中,应该积极主动拥抱生活,如同孩子回到温暖的家或者父母探望在城里的孩子。
当亲人朋友来访时,我们自然地想要分享一些平时可能忽略的,但对他们来说却十分珍贵的东西。当我们与爱我们的人共度时光时,我们会思考如何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爱,以及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首先,我们的心,是命运的主宰。自出生以来,我们便拥有了一颗能听能看的心,这颗心是命运的真正主宰,是掌控命运的主人翁。
其次,我们以心为主人公,让心做主,去追寻生命的本意,去追求心的解脱,追求爱和幸福。
幸福解脱并非隐藏在某个山沟、寺庙或者艺术中,而是存在于问题中。当你用心看待问题时,问题的本身就是答案。
当问题非问题,即入无余涅槃;
当问题有答案,则入有余涅槃。
当我们看问题不再是问题,也不是答案,那么已经达到金刚经所说的无余涅槃;当我们看问题不是问题,但有答案,我们在有余涅槃,也是不错的境界。
无论有余涅槃,还是无余涅槃,直面人生问题,才能真正的涅槃。
当我们直面问题,问题变成宾语,我变成主语,则问题与我分离,觉知即自由。
当我们逃避问题,问题和我融为一体,看不到问题的本身,仍然没有真正地逃离问题。
祖师们常说,答案就在问题里。
六祖惠能曾言:“烦恼即菩提”,能感知烦恼的心同样能感知菩提。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制造问题者,才能解决问题,我们需要理解这一点。
能感知烦恼的心即菩提,因为能感知痛苦的心,也能感知爱。爱与痛苦,这些存在的源头,都是心。
明朝心学创始人王阳明有句话:“汝若观花,此心与花同时分明”,我们需要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
这句话表明当我们观察一朵花时,心与花相互关联、映射,互相发明。即当我们深入观察花的细节时,心也会变得更加清晰和明了。
我们在面对人生挑战和困难时,也需要如观花一般,运用观察力。当我们聚焦于问题不再逃避时,便能从问题中解脱出来,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直面问题的态度正是我们所强调的“心之力”。真正的力量不在于逃避问题,而在于敢于直面问题,将其视为提升自我、磨练心智的机会。
2.修心
在修行的道路上,问题就是光明,问题就是转化的契机。
通过深入观察和解析问题,我们将问题分解为小问题,从中找到阻碍我们前进的最大障碍。只有勇敢面对并解决这些障碍时,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成长和提升。
本田宗一郎曾对稻盛和夫说,工作场所即修行之地。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立即回到问题发生的原初场景之中,去直面挑战。
以这种状态来要求创业者,就是离开舒适区是必要的。
舒适区是一种静态且不变的状态。而人生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我们应该从变化中寻找机会和礼物。
你是否在遭遇困境时,思考过其中的积极因素?如果你曾经尝试过将问题转化为机会,你会发现变化中蕴含着无尽的可能。
当我们决心直面问题,像观花一样去观察问题,就相当于我们在黑暗的泥沼中寻找光明。我们决心寻找光明,这一行为的深层次含义源于我们对美好的信仰和对光明的注视。
上面我们讲过,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取决于你如何分配你的注意力,或者称之为你的“算力”分配在哪里。面对同一个事情,我们可以选择观察黑暗和悲观的角度,也可以选择观察光明乐观角度。
如果将算力分配给悲观消极的人,他们只会看到悲观和消极的一面。当你与他们谈论创业时,他们会认为创业注定失败;当你与他们讨论生活时,他们会认为生活最终归宿是死亡。
这些观点,看似正确,实则悲观。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世界的本质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所有事物并无固定形态,而是我们通过观察得出的数据。
既然世界没有固定的答案,既然可以自由地选择观察世界的工具和角度,我们为什么不选择那个能量更强的?
当我们接纳问题,用心面对它,甚至爱它,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工作场就是修道场,问题处就是修心处。
修行并非仅仅是在寺庙里念诵佛号,它涵盖了我们的情感、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修行就是要在痛苦的地方寻找光明。
修行的本质在于训练内心的状态。
无论是念佛号、瑜伽、健身还是跑步,它们的目标都一致,这就是训练自己的心。
当我们明确自己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所爱之人的幸福而修行,我们的内心就会充满爱意。
反之,如果过于关注自己的表现,哪怕我们一边给伴侣按摩,一边口念咒语,我们的修行也是一种自我中心的行为。
3.观心
在人生的旅途中,观察自己的内心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习惯。
你是自己生命的主宰,需要经常审视自己内心的状态。你的内心是充满爱意、光明磊落,还是阴暗不明、畏缩逃避,这些都需要你时刻关注。
正视自己的内心,就像对自己的命运进行投资,你的心就是K线图,你的注意力则是本金。当你购买股票时,你会时刻关注它的走势,同样地,你也需要时刻关注自己内心的状态。
有一个伟大的老师曾说过:“无论何时与何地,当察自心何相状”。
比如,在佛教中,有一种菩萨脚下踩着一个小人,这并非对人的侮辱,而是象征着我们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贪嗔痴慢疑等负面情绪,让自己的心保持清净和觉知。
4.大人之心
两个人在一起,才能成为仁,这是儒家所讲的仁。也是大学之道的核心,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学习的就是如何成为大人。
大人,就是心中装得下另一些人。
我们应认识到自己的心是命运的主人。
我们的心,可以决定什么是我们自己。
当我们的心决定我们的身份时,我们可以在独自一人时认识到身体是我,在两人组建家庭时认识到家庭就是我。当我们进入企业时,部门就是我。
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也是道德经中一个人爱天下若己身的思想。
道德经有言:“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我们都知道人生的痛苦源于身体的需求,从吃喝玩乐到睡觉穿衣,这些都是我们的负担。我们要为它工作和努力。如果你能像爱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爱天下,那么天下也可以交给你。
当你真正做主时,会发现家庭如同一艘命运的小船,你不再是原来的小我,你有一个更大的我,就是你的家庭这艘船,而你能在船上做主。
而做主的意义在于开始让它支撑你的心,让它引领你的灵魂升华。
5.若镜之心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三条阐述的是我们的心。这颗心从出生就存在,你一出生就拥有这颗能听能看的心,它不生不灭。如果你以这颗心为主人,经历命运的起落跌宕,你会发现这颗心并没有减损,你将不再畏惧外面的遭遇。
庄子有言: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自伤。
一颗清净的心,正如庄子所言,像镜子一般,能照见世间万象而不被染污。当我们保持内心的清净,像镜子一样应对生活,我们不被外物影响,不会一边去迎合一边去挽留。于是,我们更能包容和接纳一切。
当我们的心进入生命状态的本源,即心的世界时,我们会发现心的本体是空的。这个空性能够让我们感知一切,而不为一切所驻留。而我们最终发现,一切都是心的投射和表达。
例如,有位学员看到地板上有一个凸起的地板,他告诉我,他悟到地板上翘起的一块砖,本质就是一颗翘起的心。
为什么这么说?
铺地砖的人心太马虎,太粗糙,他的心不平。地砖翘起的现象,并不仅仅表达为这单一砖块不平,它也一定预示着这位兄弟的多舛命运。使用这么一颗不平的粗糙的心面对人生,他的命运,怎么可能平顺?
他可能会经常受到误解、批评和非议,甚至包括他的老板、血亲和爱人。对于一个貌似努力的人,为何他的生活如此困顿?
其实,这并非简单的劳动问题,而是关乎心灵的问题。心灵如何,决定你看到什么世界,也同样决定了你将遭遇什么世界。
当我们觉悟到,世间万物皆由算法所代表,这算法并非固定不变的命运,而是可以被调整和改变的命运,它并非一种注定的宿命,反而是展开开了无限可能的创造性。
当我们超越物质束缚,不再局限于眼睛所看到的,而是用心去感受世界。我们会发现,每一个生命都有无限的可能性和变化。
这种多种可能性,不仅可以解放自己,也可以解放别人。
以孔子为例,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
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之后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于是,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我们需要用心观察和理解,而非仅凭表面现象做出判断。当面对他人困境,如有人偷米饭,我们不应该立即进行审判或贴上标签,而是给予他们选择和改变命运的机会。
2.运动锻炼
当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投入在一个唯一目标物之上时,我们便是在进行正念的训练。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这叫“修止”。
当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聚焦在一个目标物上时,我们会发现,我们没那么容易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我们的注意力总是被各种各样的干扰刺激吸引,而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简单,就是在每次丢失目标物之后,重新把注意力强行拉回到目标物之上。
这一过程像极了引体向上。我们放松肌肉下去,收缩肌肉拉回来,我们再次放松肌肉下去,我们再次收缩肌肉拉回来。
我们可以把正念的训练,理解为一种注意力肌肉的引体向上。它在锻炼一种人类最底层的最本质的能力——管控自己注意力的能力。
这种观察内心的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关于“心力”的正念训练。表面看起来,我们练习的是管理注意力,忽略干扰信息,守护目标物的能力。从更深层次来看,这种训练着重于对选择的清晰看见。
若能真正理解这一点,我们改变自己心智模式、改变自己命运的效果就会立竿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