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高层次的人,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稻盛和夫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稻盛和夫先生的文章,他在其中讲述了自己做事的五大原则,清晰简练。读完之后,如果你也能从这些原则出发看待和处理问题,你会发现许多难题迎刃而解。

来源:正和岛

1

抓住本质,复杂问题简单化


我们往往有一种倾向,就是将事情考虑得过于复杂。但是,事物的本质其实极为单纯。
京瓷员工之间、各部门之间往往为工作上的事发生争执,彼此虽然都态度认真,直言不讳,但不免唇枪舌剑,争论不休。比如,有关新产品的价格、交货期等等,制造部门说是A,销售部门反驳说是B。
当时我还是社长。每当他们各执己见、相持不下时,就会说:「那么就去社长那儿。」把问题摆到我面前,让我裁决。
我先仔细听取双方的说辞,然后得出「是什么」「该怎么办」的结论。大家心服口服,「原来如此」「您说得对」。于是各自轻松满意而归,好像刚才唾沫横飞的争吵没有发生过一样。
并不是因为我地位高可以一锤定音,而是超越纠缠不清的利害关系,冷静地分析问题,结果发现争论的原因其实极为单纯,我如实地指出这种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部门间的纷争看起来复杂,但纠缠成团的线头一旦理出,原因却是疏忽了必要的联络,仅仅是少说了一句感谢的话等等,几乎都出于芝麻绿豆——多半是利己——的理由。把问题说清,回到「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个本质上来,问题就迎刃而解。我的判断成为「大冈裁决」,被认为公正而有人情味(注:「大冈」指的是大冈越前,江户时代名判官,是公正裁决的代名词)
要做出公正的、准确的判断,关键是有一双纯净的不带偏见的眼睛,不被细枝末节所蒙蔽,直奔问题的根源。
用这样的目光观察问题,不仅是企业内部的矛盾,大到国际问题,小到家庭纠纷,当事人出于各自的利害,成见、偏见一再叠加,把问题搞得复杂化。
因此,越是看似错综复杂的问题,越是要赶快回归原点,依据单纯的原理原则做出决断。那些棘手的、貌似无法解决的难题,只要正面面对,以真诚的目光,根据单纯明快的原理,从是非、善恶的角度判断就能解决。
我们应该具备把事情简单化、直接抓住事物本质的「高层次的眼光」。
正如著名数学家广中平佑先生所言:「看似复杂的现象,其实不过是简单事物的投影而已。」

2

勇于在「漩涡中心」工作


为了推进公司或团队的工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一个精力充沛的、起核心作用的人物。
这样的人将成为全体人的中心,宛如一股上升的气流自平地而涌起,将全体人员卷入,带动整个组织一起行动。像这样自己主动带头、带动周围的人把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的人,我把他们称作「在漩涡中心工作的人」。
无论什么工作,一个人单枪匹马总是很难做好。你一定需要上司、部下以及周围人的协助才能顺利展开。
然而,如果你不是漩涡的中心,只在漩涡周围咕噜咕噜地跟着大家转,就很难体会到工作的真正乐趣。让自己进入漩涡中心,你就能品尝到工作成功之后醍醐灌顶的欣喜之情。
那么,怎样才能卷起漩涡呢?
一个组织里总有这样的人:没有谁来要求他做,他却自己主动提议要干这干那。如果能开口说出这样的话,那么此人就是「在漩涡中心工作的人」,他就有希望成为团队的领导者。
敢于说这样话的人,不是为了装样子给别人看,而是真的热爱工作,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这种魄力。
热爱工作,就不会单纯按照上司的指示办,就会有自己「制造漩涡」的、自主努力的冲动。

3

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


开拓新事业并让它获得成功的人,多数是天性乐观的人,他们能够开朗明快地描绘自己的未来。
「头脑里闪过这样的念头,按现在的情况实现的可能性不高,但要是拼命努力的话,一定能够成功。那么,干起来吧!」这种性情乐观的人容易接近成功。
因此,在推进看起来非常困难的新事业时,我们经常任用这种「盲目乐观的马大哈式的人物」。他们虽然头脑简单,但听到我新的设想时,马上就会天真地表示赞同:「这很有意思,一定得干!」甚至当场卷起袖管,跃跃欲试。我常常委派这样的人担任新项目的领头人。
头脑聪明的人中悲观论者居多。这些人头脑敏锐,自以为有先见之明,似乎在事情实行之前就能判断成败。当和他们提到新的构想时,他们往往下消极否定的判断:「这很难」,「实现的可能性不大」。悲观派虽然有一定的先见之明,但他们的消极态度往往抑制了项目的实行力和推进力。
而乐观派正好相反。虽然看到前景中有暗淡处,但他们却有前进的动力。所以在项目构思和开始阶段,我会借用乐观派的力量,让他们当牵头人。但是,当这种构想进入具体计划时,再全部委托乐观派就很危险。因为乐观派的动力容易失控、陷入莽撞,或误入歧途。
这时就要委托性格谨慎、深思熟虑、对事物善于观察的人当副手,事先设想到所有的风险,慎重细致地建立起实际的行动计划。
不过,一味谨慎也不行。这些人在设想的困难和障碍面前,往往鼓不起实施的勇气,所以计划一旦进入实行阶段,又要回到乐观论,必须采取坚决果断的行动。
「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我认为,这就是向新课题发起挑战最好的方法。

4

事先「看见完成时的状态」


想要成就某项事业,就应该时时描绘这一事业的理想状态。同时,对于实现这个理想的过程也要反复思考,直到「看得见」这个过程为止。这一点很重要。


就是说,不仅要有「想这么干」、「想做成那样」的强烈愿望,而且要在头脑里反复周密地推敲这个愿望实现的具体方法,将这个愿望实现的过程预先在头脑里进行模拟演练。就像下象棋,可走的棋步有几万种之多,通过一次次排练,在棋谱中消除错误的方法。这样就可以拟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当你对事情的各个细节都有了明确的印象,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成功。
最初只是理想,然后逐步与现实接近,最后理想与现实的界限消失,好像理想已经实现。这种实现的状态,已经完成的形象,就会在头脑中,或者在眼前鲜明地呈现:不是黑白色,而是要以鲜明的「彩色」出现——更逼真、更自然的状态。
反过来说,缺乏强烈的愿望和深入的思考,事先看到结果,那么事业和人生的成功都是靠不住的。
比如,在开发新产品时,满足客户在规格、性能方面的要求当然是必要的,但仅仅如此还不够。新产品必须达到一种理想的水准,就是你反复思索、模拟演练时所「看见」的那种完美状态。否则,即使达到了客户要求的标准,也不是好产品,无法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可。
以前,一位与我同年的名牌大学毕业的研究员,他与部下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做出了一件新产品。但我只看了一眼,就冷冷地说了一句「不行」,退还给他。
「为什么不行!这个产品的性能完全满足客户的要求啊。」他很不服气地顶撞我。
「不对!我期待中的是更高水平的产品,首先颜色就太暗淡。」
「你也是技术出身,什么颜色不好,请不要讲这种带情绪的话。这是工业品,请给予科学的、合理的评价。」
「不管情绪不情绪,我原来头脑里看见的就不是这种灰暗的陶瓷。」
因此不行,我命令他们重做。他们付出了辛苦、产品却被退还时心中的怒气,我都能体会。但是不管怎么说,做出来的东西与我事先想象中看到的东西有明显差距——虽然仅仅是外观上的差距。
后来,他们经过反反复复的试验,最后终于成功地做出了非常理想的产品。

5

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我们接着要做的事,又是人们认为我们肯定做不成的事。」
这是得过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的美国著名记者戴维·哈尔伯斯坦先生所引用的我说过的话。戴维在其所著的《下一世纪》一书中,专门用一章的篇幅,讲述了京瓷及其创业者,也就是我的故事。
他说,京瓷自创业以来,稻盛就以这样的气魄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向新事业发起挑战。
确实,回顾我自己走过的人生,人们都熟知的「走惯的路」,我从未涉足过。昨天走过的路,今天再走一趟,或者去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这与我的天性不合。我总是选择别人没走过的新路,一直走到今天。
当然,这样的道路绝非平坦,因为谁也没有走过。「铺装平整的大道」是大家都想走的、大家正在走的路。在那样的大路上跟着别人亦步亦趋没有趣味。若只知步别人的后尘,则绝不能开拓新的事业。
同别人干一样的事,很难期待获得出色的成果,因为那么多人走过的路上不会剩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而无人涉足的新路,尽管寸步难行,却可以有许多新的发现和巨大的成果。我一直这么想,也就这样一路走来。
实际上,那些没人敢走的泥泞之路,行走虽然艰苦,却通向难以想象的光明灿烂的未来。
本文摘编自稻盛和夫著作《活法》(东方出版社出版)、《干法》(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