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和最小阻力路径

我知道每当一个人宣布开始减重时,就有人暗戳戳期待着他放弃或者反弹。距离我发布《第一阶段完成》已经过去一个月时间,现在我的情况如何呢?请看上面的题图↑↑↑

今天的主题并不是我,没有人想看一个胖子的体重变化过程,无论是什么胖子,除非这个过程很惊人或者很搞笑—对此你我都心知肚明。我想谈一谈在两个半月里,通过我对自己的肉身做实验,由此得到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我猜想可能对多数人也有参考价值。

体重下降到90公斤以下,BMI和体脂率双双跌破30,我当然很高兴。在高兴之余,我更多感觉到的是幸运。在市面上那么多种减重方法里,我刚巧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刚巧能够执行下来,刚巧对我的身体起效。所以,分析刚巧对于他人而言没有多少意义,更有意义的是去分析之前的所有不巧为何不巧?因为对于你我而言,更多的时间是深陷在形形色色的不巧之中,需要找到不巧的原因。

任何一个试图减肥的人,都经历过周期性的摆动,也就是下定决心减肥—减掉一些重量—体重反弹乃至反超。这并非减肥者所独有,拖延症、迟到惯犯、赖床患者、酒精依赖者等等等等,都是如此。长期以来,人们用意志力不强,对自身放纵,不肯正向积极思考之类的话来进行指责,把这种摆动归结于个人内在原因,归结于个人品格缺陷。说一些连他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什么“如果你能坚持每天走2万步,那么早就”,什么“如果你对自己稍微狠一点,那么早就”,他们自己走不了两万步,他们对自己不狠,他们没有处于你的位置,并非是他们的品格有多么坚毅,自我管理有多么强力,只是单纯运气好。好到他们觉得天然自己就应该这样,其实根本不知道真正的缘由。
这里我先把结论告诉你:如果你身处这样的周期性摆动里,不是你的内在有什么问题,也不是你的运气有什么问题,只是你单纯地处在一个锁死的结构里。在这个结构内部,无论你怎么挣扎,都不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如果你没有从这个结构里脱身,那么摆动就会维持下去。

什么是锁死的结构?就是你在中间,一头是“我想减肥”,一头是“我根本做不到”。你觉得自己太胖,由此带来了压力。为了舒缓压力,你采取行动,朝着我想减肥前进,你越是往前走,“我根本做不到”的拉力就会越强,把你往回拽;于是,你感到越来越大的压力,你越来越觉得自己根本做不到,最后放弃。告诉自己“好吧,我就是这样一个垃圾”,但是放弃之后会觉得很轻松,这样你就又一步步靠近“我根本做不到”。然后,你越是靠近这一头,你心里“我想减肥”的念头就变得越发强烈,不甘于处于这样一个状态,觉得还是可以改变一下的。你又一次感觉到体型体重对你的压力,再一次,你又掉头出发。而你来来去去,就在这两头中间往复循环,靠近一头的时候感觉到压力,响应另一头召唤的时候释放压力,其实就是卡死在这个局面里。
意志力也好,自我控制力也罢,甚至是恐吓打骂,都解决不了这个局面。相反,它们只会增加这种摆动的强度。试图减过肥的人,都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
所以,我在《减重研究(一)》里说,这关乎于你的心。如果你的心不发生改变,那么你的行为就不可能发生改变。可能是这种东方式的表达太过虚玄,让人理解起来觉得非常困难。最近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刚好从另外一个角度阐释了这个问题。事实上,前面这一大段的论述,都是来自这本书里的观点:
(罗伯特·福瑞兹《最小阻力之路》不用买,台版书,繁体字,太贵了)
该书并不是谈减肥,而是谈如何拥有创造力,算起来是一本心灵鸡汤。不过,它是一碗浓汤,起码有一半的内容可以参考借鉴,剩下的一半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全都是“我有一个朋友/熟人/学员,听了我的话,结果不到5个月就……”之类的话。
但是在,作者提出的结构性锁死很有价值。他分析说,人们从小被灌输人是环境的产物,进而演化出两种心态—顺应环境和逆反环境,认为环境才是决定性的因素。于是,每个人都被锁闭在这个环境之中,把自己一切不满意的现状,都归结于内外环境不许可。环境不许可自然就增长了“我做不到”的念头,而无论顺应还是逆反环境都不代表真正内心的欲求。于是,人就在内心的欲求和“我做不到”的念头之间来回摇摆,锁死在这个结构里。书名中的“最小阻力之路”,说的是无论自然还是人,行动上总是朝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前进,这就是周期性往复运动的动力。
我认为,这就是鸡汤碗里的那条鸡腿。

作者给出的方法是“用创造重新构成一个新结构”。在原有锁死的结构里,无论怎么努力,怎么挣扎都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他提出创造这个概念,比我所说的“心的改变”要具体得多。方法是找到你真正想要的东西,找到你真正想要取得的成果,然后再诚实地分析你的现实条件。由于这两者之间不是“我想要”和“我做不到”这样的对立关系,而是存在想法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如果你非常诚实和清楚地分析,想明白你真正所想和你真正所有,那么两者之间的落差会形成压力差,你就能创造出可行的路径,让你的想法变成现实。在作者看来,这种压力差同样体现了阻力最小路径的原理。创造,使得你的所求变为可能。而创造无关环境,无论古今,无论何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创造。
在我自己的相关表述里,则是反复强调我所分享的减重研究是为了让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所以一再拒绝提供一个普适的,万灵的、高效的秘方。而是希望每个人先了解自身,依据自身的状况去找寻合适的方法。这样看起来,我之前所做的,是这本书所提及的理论知识的一部分。所以我说自己很幸运,因为误打误撞,懵懵懂懂也找到了一条通路。也正因为如此,我反复说我没有坚持,我不觉得痛苦,我不是个意志坚强的人。因为只要强调这些概念,那么一个人依然还处在原先锁死的结构里。靠坚持一定是坚持不下来的,靠意志坚定一定是坚定不下去的。
我在找寻哪些食物美味又可用,哪些运动持续又有效,哪些生活方式我可以维持又无感,这本身也是一种创造—姑且就那么说吧,这个过程是有趣的,也是新鲜的,甚至可以说带着探索和尝试的快乐。所以我才可以玩那么久,在这个过程中才没有因为焦躁而放弃,才会因为点滴的改变而对不确定的下一步充满了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是我找到了创造健康身体的阻力最小路径。
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有?我们之所以陷入往复循环的困境,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双向都有压力的锁闭心理结构之中。一方面我们误以为环境决定一切,我们改变不了环境,所以我们认为自己根本做不到;一方面我们无法灭绝自己的欲求,同时又不能面对我们自己的真实现实条件,所以我们为欲望所驱使,徒劳无益一次次发起无效的冲锋。在这两面墙的夹击之下,只要我们认定它们的存在,对它们抱有信念,那么也就无从摆脱困境。

而如果可以跳出这个结构,找到自己的真实所想,真实所欲,认清自己的真实所有,那么在这两者之间是有可能创造性地发现通路。而且,根据最小阻力路径原理,这种通路很可能也是最省力的,最可能顺势而为的。我们自身并不是一个问题,也就不存在所谓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自身是一种存在,这种存在分为现状和理想状态。问题是不能解决的,但是通过重构心理结构,新的状态却可以达成。我这么说吧,肥胖不是一个问题,它是一个症状。症状对应的是某种个人生活状态,个人生活状态背后对应的是某种心理结构。那么,你应该朝哪里下改锥应该很清楚了吧?

最后,还是那句话:我知道减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和增肌一样漫长。有数据统计显示,减重五年之后不反弹的人不到1%。我现在并不确信自己在五年后是否是在那1%里,所以现在写这样的文章显得冒失而又轻率。但既然我现在还处于进程之中,那么,我的想法应该有一点记录的价值,即便是作为失败的记录也是好的,至少证明此路不同。当然,如果能多一点启发的价值,那我就更为满意了。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Bitsea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下面这张图好看吗?




那么,在下面这一段你猜我当时是什么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