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域、静博士为何转型大健康?胜算几何?

作者 | 周 至

来源 | 美业新纬度

(ID:meiyexinweidu)

转载请联系授权

美业公司转型大健康,并不只是被后者万亿级的规模所吸引,其自身也具备一定的优势:传统美业品牌的会员正在衰老,是大健康产业精准的消费者;另外,美容和健康的消费理念越来越近,也为转型奠定了基础。



转型找死,不转型等死。这句话在最近几年被反复提及,在快速进行的变革中,大多数行业似乎都在面临这种艰难抉择。对于美业人来说,更是感同身受。


2016年,科技美容成为了投射进行业的一道光,美肌工坊等品牌借此机会脱颖而出。传统美容院开始面临选择,转型科技美容吧,不懂这种全新的服务和经营模式,一旦转型失败,连此前的顾客也会流失;不转型吧,随着经济下行趋势的演进和新模式的冲击,守住此前的地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种纠结只持续了一年多时间。因为新的科技美容品牌已经让这条赛道略显拥挤,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科技美容已经在营销、服务、产品方面构筑起壁垒。


01

美业巨头的新猎场


寻找新的领地,是商业的永恒主题。


2016年,秀域对千余家直营店的视觉系统进行了更换。深蓝色的宇航员LOGO表明,秀域跨入了科技美容市场。



此后的2年时间里,秀域用亲身经历证明,科技美容并非绝对安全的领地。科技美容之所以能迅速起势,是因为抓住了年轻顾客对于效果和效率的需求。而美容行业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优质的服务和产品仍然是决定门店生死存亡的硬实力。


秀域董事长李晓宁也认为,转型科技美容后,并没有把秀域带入蓝海,反而陷入了前有医美阻截,后有生美追击的竞争红海。


2019年1月,秀域宣布从科技美容转型为科技健康,公司业务向亚健康调理聚焦。


比秀域早4个月,创办于2003年的综合性美容连锁品牌“静博士”也宣布全面转型大健康产业。静博士集团董事长祝愉勤表示,集团将从传统美业升级为大健康服务业,打通生美、医美、中医、供应链和学校;从常规的养生升级为八大体质调理。



不光是美容院,上游厂商也有向大健康产业转型的趋势,创立于1963年的美妆品牌玫琳凯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更名为玫琳凯中国有限公司,正式吹响转型号角。在此之前,他们投资1.3亿元在杭州建设了保健品工厂。玫琳凯中国区高级营销副总裁翁文芝表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玫琳凯发现女性不光有变美的需求,对健康的需求同样强烈。


02


美业公司为何看好大健康领域?


随着消费群体的变化,近几年来,转型的美业品牌并不少见。有向科技美容靠拢的,也有试水轻医美市场的。向大健康转型,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因素:


1. 16万亿的蓝海市场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定下明确目标: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超8万亿,到2030年达16万亿。康养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从经营业态上来看,大健康产业不仅包括传统医药医疗,还有健康养老、健康管理、保健品、医疗产业。美业公司向大健康产业转型,主要集中在健康管理和保健品产业板块。


按照8万亿的市场规模估算,美业可冲击的市场规模为6500亿元左右。


虽然规模不及1.3万亿的美业市场,但在这片新兴市场上,不仅有政策红利的支持,而且美业人确实看到了市场前景。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5%的人处于疾病状态。未来10年,各种慢性病将以爆发式的速度迅速扩展到每一个家庭。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健康支出仅为全球人均健康支出的20%。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国健康管理和保健品产业还有巨大的机会。


2. 进一步深挖顾客价值


经过十多年发展,秀域和静博士都已成为美容市场的代表品牌。前者曾在全国开出了超过1000家门店,年营收最高达20亿元;后者尽管只在浙江地区运营,但已经分化出了静博士美容、静港医美、静元堂国医馆等子品牌,会员超过10万人。


科技美容疯狂掠夺年轻顾客,秀域和静博士的应对措施分别是转型科技美容,以及推出年轻化品牌“MISS静”。


秀域再次向科技健康转型,表明传统品牌在面对年轻消费者时,无论是经营策略、品项设计,还是营销方式上,都难以适应。相反,自己的会员在不断老化,对抗衰等美容需求越来越旺盛,他们会逐渐淡出美容市场,但是他们对健康的需求却越来越旺盛。


人到中年,正面临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关键阶段,他们一旦出现健康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家庭的正常运转,因此他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正在逼近顶点。


与其拉拢年轻顾客做美容,不如继续开发原有会员的潜力。以秀域为例,转型前,它的消费人群是30~40岁为主的女性,转型后则变成了所有家庭;转型前的服务项目是美容,转型后则变成了减肥、健康调理等黏性更高的项目。



3. 大健康产业不会被轻易颠覆


在2012年之前,美业人的日子可谓逍遥自在,即便是赚不到大钱,但也不至于面临生存考验。随着移动互联网向各行各业的深入,美业市场被不断冲击,才有了今天层出不穷的转型故事。


从传统经营起家的美业人不喜欢转型这种决定生死存亡的冒险,他们希望获得一块风平浪静的领地,而大健康产业就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人们选择保健品和食品时,非常谨慎,美业人一旦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有了稳定的会员体系,消费者就不愿意冒险去更换别的产品了。


对于美业人来说,这是一块很容易打造壁垒,很难被颠覆的市场。


03

转型大健康,胜算几何?


很多品牌用失败的转型告诉我们,隔行如隔山。即便是BAT,也难以改写企业基因——“阿里做不成社交,腾讯做不成电商”始终是中国商业界的一句警示。


实际上,美业与大健康在发展趋势上逐步走向统一,以及大健康产业在营销方式上的特点,决定了美业和大健康产业有着相似的基因,美业公司的转型也并非是注定的败局。


1. 消费者对美的认知在向健康倾斜


自上世纪80年代诞生起,美容院承载的功能仅限于“美容”二字,随着消费市场对于美的认知升级,美容院除了提供美容服务外,还是一种休闲和放松的场所。


最近几年,随着亚健康时代的来临,美容理念已经开始向养生倾斜。这成为美业转型大健康的契机。



2. 原有的顾客体系为转型奠定了基础


不同于快消费时代讲求的“所见即所得”,健康产业的消费选择谨慎得多,消费者倾向于相信熟人的推荐。而美业品牌多年积累的会员体系就是适合发展熟人经济的资源,当取得会员的认可后,通过一些营销手段,会员会为其带来数倍甚至数十倍的销售线索。


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商会副会长、容大生物集团董事长韩敏就认为,美容与大健康产业息息相关,转型升级到大健康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玫琳凯中国区高级营销副总裁翁文芝也曾表示,过去几十年,玫琳凯在全球建立了几百万的女性销售团队,这也是公司转型到大健康产业的信心之一。


美业向大健康的进军的大幕已经开启,虽然两块市场的打法不尽相同,但那些已经打造出品牌影响力,沉淀了规模化会员体系的美业品牌,依然有机会在6500亿元的市场里开拓自己的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