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44 篇 –
1
前阵子看到一条新闻。重庆有一辆公交车在长江大桥上行驶时,司机和乘客发生了争执,导致汽车失控,车掉到了江里,15人遇难。在公交车坠江之前,公交车都没有减速。
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事故原因的讨论,有说互殴导致车辆失控,也有说是因为对面小轿车逆行导致。但好在现在的摄像头监控技术足够发达。有一段13秒的小视频,记录了司机开车坠江的过程,触目惊心,一目了然。把公交车开到江里去,完全是司机自己的选择。
如果可以重来一次,相信司机不会做同样的事。可以肯定的是,那一刻,司机被自己的情绪控制了,最终导致了无法挽回的结果。
情绪的奇妙之处在于,即使意识到它的存在,常常也无力与之对抗。
前阵子我在公司内部做了一次匿名调研。有3个同事反馈我有“情绪化”的问题。刚看到这个调研结果时,我很震惊。因为我一直是以号召大家理性思考的人设啊,我怎么会情绪化!
等我冷静下来想想,我肯定还是有这个问题。比如晚上睡前打游戏的时候,我一定会赢一把才睡觉。有时候刚好运气不好连着输,就会玩到三四点。理性地想,匹配系统会始终给我配对实力相近的对手,我的胜率会被始终控制在50%上下,除非我是世界第一。所以无论输赢,都应该看淡一点。
但理性的力量是脆弱的。每当自己输掉比赛的时候,一种强烈的想要证明自己、不服输的情绪,把我牢牢地控制了。仿佛有一种无形又强大的力量,操纵着我我按下了那个“再来一局”的蓝色按钮。
理解了情绪的工作方式,是理解人性的重要步骤。
有一次,有个关系很好的男生朋友,跟女朋友吵架了,来找我商量对策。朋友分析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关系利害,把逻辑准备的很完备,准备再去找女朋友理论。我听后说:这根本就不是个逻辑问题,这只是个情绪问题啊!你女朋友有情绪,再多的道理你都讲不通。你给你女朋友送个包包,然后就没问题了。朋友一听,照我说的做了,果然有效。
大概每个男生年轻时候都犯过的错,就是尝试用“讲道理”,解决跟女朋友的问题。
如果说这一年的写公众号经历给我带来什么重大的认知变化,那就是:更理解“讲故事”的重要性了。
如果你翻看我年初写的公众号,你会发现内容是围绕“想法”的。围绕想法,组织一两个例子,例子一笔带过,更注重数据,更注重逻辑严谨。我常常在写完一篇自以为想法深刻、富有洞见的文章之后,发现读者的反应平平。
现在我的公众号,更多的是围绕“小故事”的。因为只有把故事讲好,才能把想法说明白。如果没有好故事,想法索性也就不用讲了,因为根本没人在意我有什么想法。
所以自己想明白,和能让别人明白,根本就是两回事。这中间巨大的差距,就是把故事讲好的能力。
为什么故事可以给人强大的影响力,而数字、逻辑推理不能?这大概是因为:故事可以调动我们大脑里的情绪系统,而逻辑不能。
比如你看这段表述:根据官方数字,2017年中国是全世界命案最低的国家之一,每10万人发生0.81起。按中国有14亿人估算,全年有11340件命案,平均每天31起。
看了这段表述,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会有太大感触。但是,如果我们把31起命案其中的一起,写成一个细节丰满、直击人性、充满戏剧性效果的文章,那对公众的影响力就会有巨大的不同。前一段时间滴滴事件的影响力巨大,正是例证。
前段时间《我不是药神》电影热映,直接带火了保险业。大批保险公司包场组织客户观看,电影结束之后,现场召开“说明会”。据说效果奇佳。
情绪这套人体操作系统,是我们的祖先在数百万年的进化中形成的。比如我们看见一只老虎,恐惧的情绪就会驱使我们玩命地跑开。这套系统在原始大自然中表现良好。
但在现代文明社会,这套系统已经不那么好用了。因为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需要处理的情况,比原始大自然复杂得多,通常也没有真正的危险。
比如经济学家研究发现的损失厌恶理论(Loss Aversion):丢掉100块所带来的痛苦,要远远大于白捡的100块带来的快乐。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收益,所谓“落袋为安”。而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大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这种心理偏误,对于需要投资的人来说,通常是需要补上的第一课。
所谓成长,大概就是不断升级自己的情绪操作系统。把正确的处理能力,训练成一种生理反应,取代我们每个人预装的各种情绪模块。
成功时不得意忘形,失败时不妄自菲薄。遇到损失的风险时,充分计算和评估,不被恐惧的情绪左右。欢迎所有信息,哪怕是负面信息。有人提出批评或出反对意见,第一时间不会不高兴。不单纯地被故事影响,更看重数据和事实。这些,都需要训练。
最近我疯狂迷恋滑雪。学滑雪的过程,就是训练、升级自己系统的过程。正确的滑雪姿势,要求身体重心前倾,这样才会有速度。但是出于对速度的天生恐惧,害怕自己摔倒的时候头先着地,我总是把身体重心放得很后面。意识到自己的恐惧情绪的存在,并且不断与之对抗的过程,使我获得了极大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