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文 | 未来不可期


– 第 38 篇 –

1


每次在上海待久了,就想着找个地方出去玩玩。可到了目的地之后,才发现没有滴滴打车、美团外卖,没有小龙虾、大闸蟹、牛油火锅,于是会深深感念起上海的好来,迫不及待想回上海。等又在上海待了一阵子,又想出去玩——如此往复循环。

有一次我读到一个调研报告,其中有一条结论:旅行并不能使人快乐,人们在旅行中的快乐度往往不高。但是,在旅行之前,人们期待旅行的这段时间,快乐度却非常高。

这个结论虽然与我的经验相符,但我也不敢全信。但是,作为公司CEO的好处是:可以随时做实验。于是为了验证,我让同事们做了一个实验。

实验过程是:把我们的游戏的用户分为3组。A组,推送最新的更新包,改进了一些用户非常关注的问题。B组,给用户发送更新预告,但一段时间后才更新。C组是对照组,什么也不做。

实验结果非常有趣:A组和C组相比,留存数据略好一点。但是B组的数据却显著地好于其他2组。这说明:让用户有希望、有期待,有时候甚至比直接给他们好处的效果更好。

产品团队立刻吸收了这个经验。从此以后,每次更新完版本之后,团队很快就会推送下个版本的更新预告——让用户永远有所期待,是留住他们最好的方法。


2


回顾我已经过去的31年,我几乎一直活在期待之中:读初中时,期待考上县城里最好的高中。高中又期待考大学,大学又期待找个好工作。

创业之后,一开始想的是怎么能让公司活下来。等公司能活之后,立刻就开始每天都想着什么时候能做到月流水过亿。等真的过亿了,又立刻开始期待月流水过2亿。给定我人生的任意一个时刻,我都可以非常明确地回答:那一刻,我心里的期待是什么。

读到此处的你,不妨试着想一想这个问题:此时此刻,你心里最大的期待是什么?是买房、买车,还是升职、加薪,亦或是找女朋友、结婚?总之,一定会有一个期待的吧。


3


我每周五晚上都会去公司组织的踢足球活动,风雨无阻。有一次,一个朋友刚好跟我一起晚餐,我就拉他饭后一起去踢球。朋友是一个成功企业家,但球场上都是我同事,谁也不认识他。于是,那个晚上,他的脚被踢断了——是真的踢断了,不是开玩笑。当晚他就去了医院,医生诊断是“跟腱断裂”,需要卧床或者坐轮椅,休息半年。

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心里特过意不去。每隔一段时间都要问:怎么样了,好点没有,能下轮椅没有?我期待着他能快点好起来,好让我的负罪感小一点。

三四个月之后,我们又约在一个餐厅见面。我本来准备好了接受他的抱怨,但他的状态却让我大吃一惊。虽然坐在轮椅上,但是他看起来却光彩熠熠、从容淡定。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过去几个月因为行动不便,所以推掉了很多没必要的会议,省了很多本来就不想去的出差。而且坐在轮椅上,反而多出了几分耐心,多了很多时间陪家人、与朋友长谈。

朋友的回答,给我很大启发。我本以为他会期待自己快点好起来,能够自由行动,但他却真的在“享受”自己只能坐轮椅的时间。

这种不期待未来、只享受当下的状态,可以说是非常高级了。


4


于是,我也开始尝试一种“不期待”的生活态度。

有一次,我跟一个朋友约了一起吃饭。因为交通堵塞的关系,朋友比约定的时间晚了一个半小时,我就在餐厅坐了一个半小时。朋友到了之后,特别抱歉,反复跟我说对不起。如果是以前的我,可能会掀桌子。但是那次我却说:不用抱歉啊,等你的一个半小时,我都在玩手机。反正在哪里都是玩手机,所以你也没有浪费我的时间。

我没说谎,在等他的时间里,我是真的在很认真地玩手机。


5


当我们在心怀期待的时候,其实也给了自己一种暗示:未来会比现在更好,未来的时间,更值得过。于是,只要我们开始期待未来,当下的时间,重要性就变低了,我们的投入度也就变低了。但这样其实是不对的,因为时间都是等价的。

我们不该期待未来的另一个原因是:生活一次又一次残忍地教育我们,未来并不会更好。而且即使未来真的好了,快感也持续不了三秒钟。到时候我们一定会有新的期待。

好比写公众号这件事。因为每个周三晚上要写公众号,我就特别期待周四。可每到周四,我又会烦恼:为什么没有人给我留言、转发、点赞。最近我学会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写,但却不期待读者有什么好的反馈。最大的快乐,其实已经在写公众号的过程中得到了。正如乔布斯所说:过程即是奖励。自从开始这么想之后,我写公众号的体验好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