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产品真那么好,那为什么卖不出去?

当我们设计产品时,设计的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针对于产品场景的一套解决方案。

也正是如此,在产品迭代的路径上,我们需要依靠场景解决方案的思路去迭代,而不是把目光聚焦在性能、技术上。

01

产品是用来解决场景任务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在十年前对诺基亚手机进行优化,你会怎么做?现在我们很清楚,正确的产品发展方向应该是智能化,而不是做出更抗摔的手机,因为手机智能化能够极大满足手机使用的多元场景需求,你可以通过各种APP完成各种任务,而更抗摔这个性能对于你的手机使用场景下的任务完成,没有太大帮助。

硬件做到极致是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的,只有场景解决方案做到极致才行。

再举个挺出名的例子——麦当劳的“奶昔错误”

多年以前,麦当劳曾希望增加店里奶昔的销量,于是他们尝试了许多产品改进的方法,比如增加了许多不同的口味,更新奶昔配方,甚至……使出大杀器,降价促销。

但令团队惊讶的是,就算降价促销都没有让销量和利润明显增长,这一般有悖于商业常识。所以麦当劳请了一批研究员来解决奶昔销售的问题,研究院通过蹲点观察消费者的笨方法,发现了一个关于用户使用场景的真正问题。

研究员发现奶昔大多数都是早上卖掉的,而且买奶昔的人大多数是一个人,而且买完之后几乎都要开车打包带走。通过访谈交流他们发现,原来奶昔是一种很适合上班开车途中的早餐,它不像香蕉吃的快消化太快容易饿,也不像香肠容易弄得满手油不方便,而且奶昔很适合让人打发开车时的无聊时光。

原来奶昔的主要使用场景是早晨开车路上,作为早餐并且填补开车时等红灯的无聊时光。所以就算你提供再便宜的奶昔、再丰富的口味,没有针对场景任务做产品优化,销量也无法明显提升。

那么最后麦当劳的解决方案就是,增加奶昔的粘稠度,让用户吸奶昔的时间更长一些,在奶昔中加入一些果肉,给用户红灯停车吸奶昔时一些小惊喜。而这些小的产品优化,大大提高了奶昔的销量。

所以我们在思考产品问题时,需要跳出产品本身的功能性,把产品放在一个用户场景任务下去看待,事实上每个产品,都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帮助用户完成某种任务的工具。

02

一切产品设计都要围绕场景任务

 

正是因为产品本身只是用户解决场景任务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在做产品的设计时,也需要通过揣摩场景需求进行设计,这一点在工业设计上体现的更加明显。

举几个非常工业设计中非常知名的案例:

相信大家熟悉深泽直人的壁挂式CD机,作为一款音质并不出众的CD机,它竟然一直保持了很好的销量,原因就在于它的工业设计。

深泽直人把CD机做成排风扇的形状,轻轻一拉便能听CD了。深泽直人称自己的设计理念为“无意识设计”,即:把无意识的行动转化为可见之物。但换个角度看,所谓的“无意识”行为,就是用户在场景任务下的各类基本需求。

听音乐的场景需要放松身心享受音乐,增强个体的感官灵敏度便成了这个场景下的产品设计的出发点。CD机设计成排风扇的外观,当我们拉下开关,启动CD机的时候,我们身体似乎期望着风从中吹出来,我们的感官比平常更敏感,随后,音乐像风一样从CD机中流淌出来。

再看深泽直人在“再设计展”中做的茶包设计。

其中一个设计方案中,茶包的尾端加入了一个深色圆环:

深色圆环不仅能够扣住茶包进行包装,有了功能上的实用性,更重要的是,圆环的颜色让用户在泡茶的场景下更有效率地完成了场景任务。

茶泡到什么程度才最好?圆环的颜色没有给用户一个确定的答案,并没有说茶泡到圆环颜色才是最佳,而一切都由用户自己判断。但圆环的颜色与泡茶的时间有了场景上的关联,能够帮助用户解决场景问题。

“泡到比圆环颜色浅一点就好”“泡到比圆环颜色深一点就好”这些都让圆环本身成为了解决场景任务的效率工具。

03

小结

 

产品是基于用户场景任务而产生的解决方案,无论是在规划产品发展方向还是在设计产品交互上,都要在用户场景的角度下去思考,否则就算你的性能做到天下第一,用户可能也照样不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