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年的末尾,人们都试图回顾过去这一年发生的事,总结这一年的收获与遗憾。而很多人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迷茫和焦虑——他们不知道路在哪里,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甚至不知道自己想前往何处。
导致迷茫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个是缺乏对时间的现实感。我们失去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所以也对生活的变化后知后觉。
那么究竟该如何走出迷茫呢?今天的文章给了我们一些答案,希望能够让年底焦虑的你豁然开朗,带着新的感悟走进2018。除此之外,在这个“宜舍弃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刻,我们也诚意推荐一份能够带给你一年好运的福袋,点击【这里】即可收获。以下,Enjoy:
来源 / 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简介 / 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的泛心理学
今天要跟大家聊的,是生活中的一个高频词,“迷茫”。
有迷茫的高中生、大学生,不知道该选择什么专业,或者是考研还是出国。好像还没有做好准备,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就被推到了选择的情境中;
有的人则工作几年后又陷入迷茫,不知道该不该改行、辞职,或者换一条发展的轨道。、;
有迷茫的恋人,不知道还应不应该继续这段感情;
也有迷茫的父母,找不到事业和家庭的平衡,也找不到和孩子沟通的方法。
迷茫时,人们不知道路在哪里,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甚至不知道自己想前往何处。仿佛置身于迷雾之中,或像是被一张充满了不确定的大网所困住。另外,迷茫也会成为负面情绪的“导火索”,它可能引起人们的焦虑、压力、甚至带来无能为力的绝望感(Chubb, 2016)。
那么,迷茫,究竟是怎样一种感受?为什么有些人比他人更多地感到迷茫,而他们又该如何走出迷茫呢?今天的文章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迷茫,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发展心理学家Jean Piaget在谈到认知的发展过程时指出,人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之一是“同化”(accommodate)。它指的是,当一些新的体验或是不熟悉的事物出现时,人们需要去调整既有的认知框架,从而让新的信息可以被我们接纳和理解。之后,这些新的信息,就被同化成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认知框架的一部分。
所以,接受新的信息,就意味着原有的认知框架会被打破,这也就必然给人带来心理上的不适感。因此我们可以说,学习是一个注定痛苦的过程,所有打着无痛学习旗号的产品都一定是骗人的。当旧的认知框架被打破,新的认知又没有建立起来时,人们就会感到迷茫。比如,离开了学校,却还不知道职场是什么样的。迷茫通常就是在这样人生的转折口上出现(Berger, 2008)。
生而为人,迷茫是或多或少不可避免的经验。
迷茫是一种人生“卡住”了的状态(Chubb, 2016)。不确定是否存在一个结果,甚至不确定自己是否想要一个结果。当人们对不确定感到焦虑时,往往会随便做出一个动作,想要尽快得到确定的答案——哪怕它是负面的。而迷茫不同,它通常更多地指向“静止”,人们并不会因为迷茫的感受,就做出实质的行动去改变现状,而只是停滞在手足无措的迷茫状态之中。
人们为什么迷茫?
迷茫的原因可以被大致归纳为两点:(1)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未来是什么样子;(2)不知道想要的未来该如何抵达。
第(1)种“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情况的发生,可能是因为:
a. 生活是其他人的梦想和/要求
有些人总是活在其他人的期待之中,被迫或主动地牺牲了自己真正想要的(Power of Positivity, n.d.)。但事实上,无论这个人有多重要,是父母、恋人或是好朋友,当一个人为了他人的期待而活时,最好的结果充其量是果真“活成了别人想要的样子”。
别人的想法不管再好,终归不是自己的人生。于是过得再漂亮,也感受不到自身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被迫接受被安排的,也并不如人们所想的,是一种牺牲;有一些人恰恰是以此逃避了对自身幸福所负有的责任。他们愿意让别人为自己做决定,从而可以说,我一切的失败都是别人的责任。
要打破迷茫,你首先必须是你自己生活的主人。
b. 沉溺于现实的安稳,放弃对未来的探索
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则是因为他们沉迷于现实的安全与稳定,他们在潜意识中就并不想要有一个不同于现状的“未来”,更遑论为之谋划,因而已经失去了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停下了探索的步伐。
有心理学家指出,当一个人沉迷于现实生活的“可控”和“容易”时,Ta会很快失去改变的动机(Prochaska & DiClemente, 1977),Ta享受着熟悉与安全,害怕失控和受伤,也拒绝改变与尝试。
掌控自己的人生是可怕的,与其说它是权利,其实更多的是勇气和责任。
c. 身陷“紧急”的任务之中
有些人之所以对未来没有规划,是因为他们正在被当下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危机”所裹挟。正如时间管理大师Stephen Covey(1989)所说,那些“紧急”的事情,往往激发压力反应,催促着人们立即行动,因而,当人们的即时注意力被紧急的事情所占满时,便会在需要做一些更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时,分身乏术。
试想一下,当你每天的生活都在疲于应付接踵而至的工作、家务、感情纠葛、家庭矛盾时,你是否也很难抽身、或很难有勇气去想象未来。
走出迷茫前,你还得学会舍弃。
第(2)种“不知道想要的未来该如何抵达”情况中,人们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但却到不了自己想要的未来,就可能陷入该继续还是该放弃的迷茫之中。而这又可能是因为:
a. 空有想法,缺乏计划
有些人对于自己想要的未来,仅有一个概念或想法,却缺乏具体的实施计划,比如,一个人想实现财富自由,却并未规划希望自己在多长时间内实现,以及更重要的在这段时间内,将会如何分阶段去实现什么目标。没有一个一个小目标实现的积累,所谓“想要的未来”不过是永远到不了的空中楼阁。
所有想要的未来,都应该落实成你“今天接下来要做什么”的依据。
b. 主观偏差导致的计划失败
还有些人则是因为一些主观的偏差,使得自己实现目标的计划搁浅。这种主观的偏差包括:缺乏对时间的现实感,和过于乐观带来的计划偏差。
有些人会因为缺乏时间的现实感,而低估了自己完成目标所需要的时间。Jeff Conte等人(2001)的实验发现,那些处事散漫、无目的性的人的一分钟长达77秒(每分钟与实际相差19秒)。这就意味着后者即便在理想状况下,他们估计自己能用8小时完成的事,实际至少需要10小时以上,更何况现实还可能有其他因素的干扰。
另外,有些人还可能存在计划谬误,又被称为“乐观偏差”,即除了低估时间之外,人们还倾向于高估自己的效率,以及每一个任务对于整体目标的贡献(Kahneman & Tversky, 1979),以至于在各个细小的任务中吹毛求疵,最终导致计划的失败。
c. 过于执着于最初的计划,不愿因实际情况改变和调整
在实现计划的过程中,当自身或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就需要人们不断地对计划作出调整。然而,有些人却会认为坚持不懈就意味着只能按部就班,或是觉得计划的改变会是对自我的威胁与否定——一种僵化的思维(fixed mindset),便会拒绝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策略,最终导致自己无法实现目标。
而计划屡屡受阻或失败,会让人产生一种做什么都无济于事的无奈与绝望。Ta可能意识不到是自己做计划的方式有问题,而错误地认为努力实现计划也是无济于事。以至于Ta失去了对自己未来的想象和目标,从而陷入更深的迷茫之中。
努力不是死用功,那不过是给自己的安慰剂,不能带你去任何想要的未来。
那么,接着我们就要问:
如果你正处于迷茫中,该怎么办呢?
首先,你需要意识到,走出迷茫是需要你有意识地去计划将来的。
尽管沉浸在现实的安稳可能让人失去改变的动力、探索的好奇心,但若这种生活最能让你满足,停留其中也未尝不可。
因此,你需要判断的是:你是否真的想做出改变?
其次,你也需要厘清:究竟是在为自己,还是为他人的期待而努力?
你要确定自己真的想要努力探索和突破。可以试着问自己:“如果实现了这样的未来,谁会感到满足?我会感到满足吗?”一件事情做到以后自己心里的感受,能够告诉你很多事。
如果你并不由衷地为实现它而快乐,或者只是短暂的因为“我做到了”而快乐,这种快乐会很快消逝,紧接着的就是新的、更多的迷茫。
第三,更好地做计划。
实现梦想和目标需要切实可行的计划,但你可能熟知SMART原则,但却不知该如何操作。我们整理了以下几个小步骤,也许可以帮助到你:
1. 拆分目标
把你对未来的想法,变成一个个可被实现的小任务。心理学博士Kruger指出,比起远大的目标,人们更能够准确的估计完成那些小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ascited in, Reddy, 2015)。因此,将目标进行拆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估计任务与目标的可行性及投入。
2. 改变计时的方式
LewisJr.与Oyserman(2015)的研究发现,以“天”作为时间计算单位会比以“月”或“年”要更让人们感到时间上的接近,人们也因更能体会到紧迫感而尽早做出努力。因此,在做计划时,你不妨尝试将截止日期的提醒设置成“距离现在还剩X天”,并按照剩余天数,来对目标与任务进行拆分和规划,帮助自己减少拖延。
3. 从他人的视角想象实现目标的过程
一篇于2012年发表在《组织行为与人类决策过程》期刊中的研究发现,当以旁观者的角度,去思考和想象目标与任务的完成时,人们会更能做出切合实际的时间规划(Buehler, Griffin,Lam, & Deslauriers, 2012)。这可能是因为,在想象他人时,我们不会急于代入对自我的评价,以便尽可能地减少对自身效率及客观因素的高估或低估。
当我们假想是在给别人安排工作,我们就不会因为担心“时间太久,代表我能力不够强”而做出不合理的、不切实际的计划来。
4. 保持开放的心态
而在计划(包括之后执行)的过程中,都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更灵活地去调整计划,避免陷入无谓的坚持。
一方面,你可以在计划时,就预想到拆分后的每一个任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为其准备好备择方案(plan B)。另外一方面,对每个任务适当预留出一些“意外”的时间,保证之后在执行的过程中有充裕的缓冲和调整机会。
第四、在执行时,不要总是先做“紧急”的事情。
Stephen Covey在他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1989)(The 7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一书中提出了“时间管理矩阵”,按照“重要性”与“紧急性”两个维度,人生中大大小小的任务可以被分为四类,需要注意的是,每种任务的重要与紧急可能根据不同的人和情境发生改变,如下图:
(在工作情境中,示例将如下分配)
大多数人能够明白,自己不应该将过多的时间投入于那些“不重要且不紧急”或者“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之中。但在“重要但不紧急”与“重要且紧急”之间,往往难以取舍。很多人认为自己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优先处理那些重要且紧急的事情上。
而Covey却认为,受困于重要且紧急的事,可能使人不断陷入危机——由于拖延着未被处理,那些原本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也一件件变成了重要且紧急的事,于是,人们便成为了整日疲于奔命的“救火员”。况且,有时候那些看似重要且紧急的事,可能是人们拖延着不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的“借口”。
而那些看似不紧急但重要的事,往往是一些能发挥长效的事情,需要人们有计划的长期投入,比如维护客户关系——可持续的合作机会,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有健康的体魄更好地完成工作等等,却很容易被人们所忽略。
不过,尽管有些人明知道自己更应该去做什么,也会因为一头扎进计划的执行中,而看不到自己正在不合理地分配时间。因此,Covey还建议,我们还需要有意识地从日常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抽离出来,去审视自己对时间的安排,并作出必要的调整。永远都不要把自己陷入眼前的执行,你的目标应该更远。
走出迷茫,始终需要的是“行动”,是投身于生活去探索、去实践。希望以上提及的所有方法能够或多或少地帮助到在迷茫中的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