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薪激发员工高产,还是有了高产才给高薪?


任正非曾说过,他在华为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分钱,把钱分好了,组织就活了。这里所说的分钱,其实就是企业机制建设,通过利益安排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华为作为高效率、高工资、高压力的“三高企业”,“高工资就是第一推动力”。归纳起来,华为在激励员工的利益安排上有以下特点:

1.坚持走高薪路线

华为一直坚持走高薪路线,使薪酬具有较强的外部竞争力。企业定期向专业咨询机构购买外部薪酬调查数据,以便掌握劳动力市场的薪酬变化,保持自己企业薪酬水平的外部竞争力。

有一则故事流传很广,讲的是任正非曾在员工大会上说:“你们以后最大的问题是钱多得不知道怎么花,你们买房子的时候,卧室可以小一点,客厅可以小一点,但阳台一定要大。这样天气好的时候,就可以在阳台上晒钱,否则钱都会发霉了。”

任正非能够这样讲,既说明他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也说明华为员工工资的整体水平较高,否则,就是自己闹笑话了。

华为《基本法》中有这样一句话:公司保证在经济景气时期和事业发展良好的阶段,员工的人均收入高于区域行业相应的最高水平。

任正非相信三个人拿四个人的钱,干五个人的活,将使华为一枝独秀。

薪酬当然是企业的一项主要支出,是成本,但华为实行高薪制未必就意味着高成本。节省成本的秘诀在于提高工作效率,让每个员工都努力工作。

高工资也意味着高压力,华为以高薪著称,但员工工作压力大也是众所周知的。

或许有人认为华为能实行高薪制是因为华为很赚钱,有钱给员工发高薪,其实,这是个薪酬战略问题。

采用高薪战略激发员工高产出,还是等员工有了高产出才给高薪?这其实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任正非认为“先有鸡,才有蛋”,他说:“因为我们对未来有信心,所以我们敢于先给予,再让他去创造价值。只要我们的激励是导向冲锋,将来一定会越来越厉害。”

2.树立榜样——不让雷锋吃亏

华为树立“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文化,在收入分配上向贡献突出的员工倾斜,拉大优秀员工与其他员工的收入差距。


在华为,绩效为A的员工奖金可能是绩效为B的员工的2倍,并且获得调薪、升职的机会。收入向贡献突出的员工倾斜,目的是通过差异化管理,激发员工竞争,使员工为做好工作付出巨大努力。

任正非曾用通俗的语言说过:“跑到最前面的人,就是要给他二两大烟土”,并表示,要按贡献价值,拉开人才之间的距离,给火车头加满油,让列车跑得更快。

为了对员工进行差异化管理,华为强调在奖金分配上打破平衡:打破跨区域平衡、打破区域内部平衡、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平衡。

所谓打破平衡指的是打破奖金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如果哪个地方的奖金分配很平均,那个地方的干部就面临被问责,甚至被撤换的危险。

华为的绩效考核,往往是领导根据员工是否按质按量完成工作进行评价。员工要想获得好的评价,意味着必须经常性地加班,才能跟上团队的节奏,不使自己的工作拖团队工作的后腿。

收入分配向贡献突出的员工倾斜,公司就不能对贡献突出的员工视而不见。华为强调“不让雷锋吃亏”,个人可以无私奋斗,但公司必须让奉献者得到合理回报。

3.末位淘汰——激活整个组织

树立榜样,奖励贡献突出的员工,是对员工进行差异化管理的一个方面,对员工差异化管理的另一个方面是末位淘汰。

在华为表现最差的5%的员工面临着被末位淘汰。

末位淘汰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前CEO杰克·韦尔奇所极力推崇的,也为任正非所认同。他表示华为每年要保持5%的自然淘汰率。

有人问,末位淘汰制实行到什么时候为止?借用GE的一句话来说,末位淘汰是永不停止的。只有淘汰不优秀的员工,才能把整个组织激活。

末位淘汰跟裁员是不同的。前者是企业的一种主动行为,目的是吐故纳新,保持组织活力;后者则是企业经营状况不好时的一种被动行为,目的是降低成本,渡过难关。

华为让末位淘汰成为制度,却不轻易裁员。

华为《基本法》规定:“利用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与淘汰机制,建立例行的员工解聘和辞退程序。”同时还规定:“公司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启动自动降薪制度,避免过度裁员与人才流失,确保公司渡过难关。”

华为对员工的末位淘汰不是简单地把绩效表现不好的员工辞退掉,因为那样做是违反《劳动合同法》的。它的方式一般是调离原来岗位,换一岗位工作,或经过再培训后,重新安排工作。但末位淘汰的员工自感在华为难有发展前途,大多会选择离职。